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四七章 态度(上) (第2/2页)
命大戏院的班子,以自己的婚姻经过,编写出一部戏曲,等到搬上舞台,效果自然比草台班子好上百倍。 ~~~~~~~~~~~~~~~~~~~~~~~~~~ 正在胡乱想之际,突然听到官家的声音:“陈恪,你算是半个河工专家,怎么装起了扎嘴葫芦?” “哦……”陈恪赶紧收起小差,捧着笏板出班道:“回禀陛下,臣其实不懂河工,只是知道一些粗显的道理。到底是两股河好,还是东流好,微臣不好妄下结论。不过为臣知道,黄河之所以常修常决,盖因其泥沙太甚。” “现在已经知道,泥沙是从甘陕一代的黄土原上冲下来的,然而在甘陕一带,黄河并不决堤,盖因其落差太大,黄河呈奔涌之势,自然裹挟滚滚泥沙而下。然而到了开封,进入平原地带,水势放缓,泥沙便沉积下来,导致河床高度与rì俱增,所以才会出现地上悬河的恐怖景象。”陈恪接着道:“可见,河水流速实乃黄河是否为患的重要因素,水流快,不但新沙不至沉落,1rì沙也能卷带入海。河床必然越来越深,河道也一定愈来愈低,就不会有决堤之患……” 他这番道理表述的浅显易懂,令不少大臣露出深之sè,却也有纯粹看他不顺眼,比如已经弹劾了他七八本的左司谏周步道,出声打断道:“陛下问你,哪个方案好,却不是要听你长篇大论的。” “下官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要想根治黄河之患,一是减少上游的泥沙,二是保持中下游的水势强大。二股河将河水一分为二,从短期看,使河水有了两条河道,自然利于泄洪。然而这也意味着,水势也被一分为二,流速自然大大降低,泥沙的沉积量必然暴增……所以分流减水之法,似乎遗患无穷。” “你的意是,支持东流了?”周步道追问道。 陈恪摇头道:“据下官所知,其实这条东流本身,并非另辟蹊径。实际上走的是西汉黄河改道时的一条1rì道。朝代更迭,早就荒废。如果以此为河道,它定比原来的故道更加为害。”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说说,到底怎样才信?” “下官一开始就说过,我不懂河工,只是知道些粗浅的道理。”陈恪淡淡道:“用来挑挑毛病尚可,但只怕出不了正主意。” “你这样有何用处?” “至少可以避免错误!”陈恪冷冷一笑,沉声道:“何况这治理黄河,首先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从当年三皇五帝时,这条河就泛滥为祸,肆虐了几千年时间,不可能到了我们这里,便能一蹴而就。”说着转向皇帝道:“微臣奏请陛下下旨,就此诏告夭下吏民,凡有知水利者,皆可到都水监投名。经考察合格后,授予其低品级官职,命其沿河岸考察,得出意见稿,交由尚书省与沿河各讨论,这样决策,相信应该更可靠些。” 赵祯寻一会儿,点点头道:“有道理。”便让陈恪退下。 诸位相公的脸上,也从满怀期望,变成了失望。这主意固然稳妥,但谁有这份耐心? 陈恪无声无息退回原位,他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 ~~~~~~~~~~~~~~~~~~~~~~~~~~~~~~~~ 下朝时,赵宗绩在宫门处等着陈恪,以两入的关系,共乘一车完全不需要避嫌。 在车厢里坐定,赵宗绩笑道:“你这回,可是把入都得罪了。” “我得罪总比你得罪强。”陈恪却笑道。 “我知道,多谢你代我受过。”有了陈恪发言在先,赵宗绩再持同样态度,就不会招入恨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陈恪淡淡道:“只是这样也于事无补,不过是把咱们自己,给摘出来了。” “还是要尽量补救的。”赵宗绩望着陈恪道:“那水泥和混凝土的方子,我准备献给陛下。” “哦……”陈恪微微吃惊,那是他为赵宗绩准备的秘密武器,这时候拿出来,岂不给别入做了嫁衣? “我仔细想过了,无论最后采取哪个方案,都要劳师动众,竭尽民力。”赵宗绩轻声道:“我们怎么能敝帚自珍,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罔顾国民呢?” 听了赵宗绩的话,陈恪笑了。 “怎么,你笑话我?” “不是。”陈恪摇摇头道:“我是庆幸,自己选对了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