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盗之草亭画酒_第六十八章 大闹西凉(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大闹西凉(二) (第2/2页)

上着厕所,忽然听到身后的声音“世子,我们在这儿住一天,明天就往莒国赶。大约需要两日的行程,今天您在这儿休息就好。”

    靳奕天看了看周围,对手下说“刚才有人从这边过去,说话小心一点,进去说。”王富贵提提裤子,看着靳奕天进了屋,心想这小子要去莒国?去莒国干什么,买莒驴吗?莒国有什么事来着?莒王身患重病,难不成是去看望莒王?他看他干什么呀?莫非是去找邵虑或者其他莒国人?或者也是来西凉贩人口的?不能啊,靳奕天是个亲王府世子,他出使他国,多半涉及外交啊!不管怎么样,先把这家伙留在西凉再说。

    莒国的人来西凉找药,窦国的人来西凉调查,黑国的人去莒国,路过西凉,三个国家的人有两个是身份极高,就连王富贵身份也不低。三簇势力聚集在了这个叫“西门客栈”的地方。

    ……

    此时,不仅外面在忙,窦国朝堂之上也在主持一场辩论,解决官员的住房问题。

    盗王认为,必须改变“异地任官,国家住房”的理念,国家如今不比从前,多数官员为国服务一生,不能最后落得个回老家的下场,说好听了叫衣锦还乡,事实上就是飞鸟尽、良弓藏。对于一些官职大、功劳高的官员,应由朝廷出面解决其住房问题。

    说道官员的住房,那恐怕要从很久远的时代说起。

    “官舍”,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如今曰之“机关大院”,所以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若用现代语汇表述,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即属于国家资产,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官署即某一个机关。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汉书》卷三十九记曹参封爵列侯,食邑平阳,但本人先后在齐国和中央任相,其长安的“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云云。此“相舍”与“吏舍”,就是相国住宅和吏员宿舍的同义语,当由国家。汉高祖刘邦向全国发布《同安辑令》说凡为列侯食邑者,都给印绶佩带,赐给宏敞的住宅;俸禄达到二千石级别的将吏,就可迁居长安,赐给次一等的住宅。这当然是开国时期优待功臣的一种措施。

    再看《汉书》卷九十三记,侍中董贤为邀汉哀帝宠信,休假日亦不肯回家与老婆团聚,于是哀帝特许董贤的妻子搬进他在宫中的住所,“若吏妻子居官寺舍”。根据这一条史料,可知至迟到西汉后期,官吏家属可以随居机关住房官寺舍,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宋书》卷四十一记宋武帝生于“丹徒官舍”,其父刘翘时任晋陵郡功曹;《宋史孝宗纪》记宋孝宗“生于秀州青杉之官舍”,其父赵子时在秀州居官;《cd文类》记司马光生于郫县官廨,其父时任该县县尉。《曲洧旧闻》卷三记,欧阳修也是其父亲任绵州司户参军时“生于司户官舍”的,后人还把这个住宅改为“六一堂”,以志纪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