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盗之草亭画酒_第一百三十七章 再探神墓(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 再探神墓(七) (第3/4页)

难治,出门不饮酒可防蛊。解蛊破蛊的方法服雄黄、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泻毒;又云金蚕最怕刺猬,可入药治蛊。古旧医书上多均有医蛊偏方,五花八门。破蛊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妇女携布袋卖刺梨于小孩吃,多中蛊者,久为群儿识破,买时先呼而问曰中有蛊否?答曰无,则不为害矣。然后可购买。另外,据说蛊怕谓,取谓入养蛊之家,其蛊立擒。

    放蛊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气,有时也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如壮族中,有人怕别人偷食物,便放蛊,有盗者立毙,相反,“杀人多者,蛊益灵,家益蓄。”

    『二』道法符箓与古代巫术

    道教由先秦巫术发展而来,因此,和佛教相比,道教更注重的是“术“,即cao作性,而非“理“,不像佛教那样尚谈玄理,好斗机锋。如果说佛教因理论高深而具有可听性的话,那幺道教则因法术奇奥更具可视性。道教之“术“,包括种种科仪、法术,道法符箓便属于法术的一种。虽然,在先秦巫术阶段尚无道符,但先秦的种种巫术在道符中几乎都有对应品,这说明,巫术入道后,往往通过道符的形式表现出来,符箓成为道术的基本形态。以时间界定,早期道教指先秦两汉之际道教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巫术,由于未经道教的整合,不仅方法多样化,连名称也不一致,概而言之,有以下数种

    方。方即方法、方术。宋玉“有方之士羡门、高骆。“有方之士,即有方术的人。“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其游以方遍诸侯。“李少君是汉武帝时著名的方士,他带着祭祠灶神、辟谷术、长生不老的方术去晋见皇帝,并携其方术遍游诸侯之国。“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方中,即方术之中。按方术的说法,皇帝须经常微服出行,以辟恶鬼,且所居之处,也不要让大臣知道,否则,将有害于宅神。方又称为方数。,淳于意云“臣意家贫,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或称方技。“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技,不升天也。“上文中,“方术“与“方技“互文,可见,方技即方术。其实,“方“与“技“亦可通训。“是好为方,多技能。“这是同一语意采用不同的措词。方技的内容,按刘歆的说法,有以下四种“论方技为四家,有医经家,有方家,有房中家,有神仙家。“或称方略。“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这里的“方略“即方术。对此有一段注脚“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伍被之属,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王充将“方略者“称之为“术人“,可见方略即方术。

    法。法与方可以互训,古书中常常“方法“合称。“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上曰“方“,下曰“法“,互文也。法也即方术,故行使方术又称之为“作法“,“画法“。“行秽者,人不使画法,以无验也。“方术之书也称为“法“,“上封事曰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或称法术。“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生。“这里的“法术“,指长生法术。术。术本意为道路,引申为通神的方式。“孝武皇帝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术为李夫人。“孝武皇帝即汉武帝,道士即方士李少翁。亦载此事,但李夫人记作王夫人。云“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术“此作“方“,可见术与方相通。或称术学。“淮南王安好术学,招致英隽以百数。“所谓“术学“,即方术之学。或称术艺。艺者,技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可见方术也属六艺之一。“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于是天下称其术艺。“

    数。数本意为数数,古代占卜往往通过数数决定吉凶,故数为方术之一,即术数。“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前云淳于意喜医方术,后云其好数,可见数即“方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