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9节 (第4/5页)
真相,否则像沮授、太史慈这种做大事的人,面对这种问題时,是绝对不会有丝毫心软。 沮授看到太史慈的脸上神色变化,再次将手里的金牌塞了过,说道:“请子义将军放心,这面金牌足可以保证你的安全。而且到时候,沮某也会向主公交代清楚,这一切皆是出自沮某的谋划,由沮某一力承担,与将军无关” 当年黄忠、魏延因为沒有及时制止部下杀降,险些被刘欣执行军法,最后救下他们的就是这块小小的金牌。那次的事件已经成为新兵入伍学习军纪的重要案例,太史慈当然也听说过,自然明白沮授所言不虚,只是这次射杀的对象太让他为难了。 但是,沮授只是一介文人,却能够说出承担一切后果的话來,并且将保命的金牌让给自己,着实令太史慈刮目相看。太史慈也不禁豪气万丈,拱手说道:“末将已经明白了沮大人的一番苦心,请沮大人放心,末将定会见机行事” 沮授的脸上露出笑容,挥手送别了太史慈。射杀刘浜的主意并非他一时心血來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能否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说服太史慈,现在终于如愿了。 正如沮授刚才对太史慈所说的一样,刘浜必须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未來储君的确定上。从张郺送來的书信中,沮授已经知道,刘浜在袁术的威吓下早就面无人色,一味地哭爹喊娘,这样的人如果将來成了储君,汉室的前景就不妙了。 而刘裕当年受到韩当伏击的时候才不过八岁,却能够临危不惧,拚命反抗,这才是沮授看好的大汉未來的希望。而且这么多年來,刘裕一直在襄阳书院接受正规教育,文武才能方面显然都要高于那个胆小懦弱的是浜。更重要的是,沮授可以说是看着刘裕长大的,对刘裕自然要更加亲近一些。 按理说刘浜并不一定有资格与刘裕争储,因为他已经过继给了刘重,与刘欣之间就应该是叔侄关系了。但是谁又能肯定,刘欣百年之后,这个刘浜不会來和刘裕争帝位呢?他毕竟是刘欣的长子,将來暗生野心谁也说不准,到时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历史上,在汉献帝蒙难的时候,袁绍和曹cao手下的谋士都各自献策。当时劝袁绍迎接刘协的便是沮授,但沮授说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观曹cao的谋士说的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目标也一致,但在境界上却相甚远。 从对待汉献帝的不同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沮授的性格,而且他又执掌幻影多年,接触了太多阴暗面的东西,这才想起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下手,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再说了,在当时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死个把人根本算不得什么。不过,沮授对刘欣的忠诚是爀庸置疑的。毕竟刘浜是刘欣的长子,他已经做好蘣刘浜偿命的打算,这才将珍贵的免死金牌转赠给了太史慈。 经过一天艰苦的行军,太史慈带着这个神秘的使命,來到了庐江城外的张郺军营。 l 第582章谁人敢射! 太史慈押运粮草來到张郃军营的时候,已是晌午。交割粮食的事宜本來自有下边的人去做,但太史慈以新投刘欣,未立寸功的缘故,坚持在场监管,张郃也只得由他。不仅如此,太史慈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粮草的过秤,到核对数目,再到签字画押,每一步都少不了他的参与。 这样一來,交接粮草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等到全部处理完毕,竟然已是夜半时分。 刘欣对太史慈的评价甚高,说他武艺高强,为人忠勇,尤擅骑射。不过张郃现在对太史慈却另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太史慈办起事來怎么看怎么都是婆婆mama,一点不像个爽利的人,交割些粮草而已,居然能够拖到半夜。 腹诽归腹诽,现在已经是半夜,总不能让太史慈连夜带着人回去吧。张郃只得在自己军营后面另辟一块空地,给太史慈他们安营扎寨。好在军营中禁止饮酒,也沒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大家一起草草用了些晚饭便各自回营。 折腾了许久,大家都有些累了,身为三军主将的张郃也不禁起得迟了些。而太史慈已经交割完了粮草,无事一身轻,这一觉就睡得特别香甜,直到日上三竿方才懒懒地出了营寨,前來拜见张郃。 张郃虽然对太史慈的表现颇有微词,但是太史慈并非他辖下之人,也只得强忍住不快,拱手说道:“子义将军是來向张某辞行的吧。只是张某公务在身,恕张某不能相送了。” 太史慈也回了一礼,笑着说道:“末将怎敢有劳张将军相送。不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