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4节 (第1/5页)
城里的战斗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守城的士兵接到高进的命令,大多集中到了县衙附近,除去在南门战死的以及守卫另外三座城门的,再除去一些临时开小差的,也只剩下四百多人。而征召过来的民夫在得知攻进城来的并非鲜卑人以后,顿时便作了鸟兽散。袁军的人数竟然少于进城的汉军,失败也就毫无悬念了。 消灭了县衙附近的守军,韩勇迅速分兵前往另外三座城门,并且组织士兵在城中安抚百姓,肃清残敌。对于守城,侯弃奴并不在行,这是韩勇的长处,所以,现在大陵城的指挥权已经移交给了韩勇,这是出发之前就决定好的事情。 侯弃奴也没有按照他们一惯的做法抓紧时间休息,而是带着特种兵们担任起义务搬运工,将各种守城器械搬上城头。侯弃奴那件特殊的“武器”也回到了它应该呆的位置,只是原本黄褐色的圆木现在红一片白一处,红的是鲜血,白的是脑浆,可见刚才那场杀戮有多血腥。 城里渐渐恢复平静,百姓们也敢于走出家门,丁壮们再次被集中起来。刚才还在帮着袁军对抗汉军的民夫,现在又开始帮着汉军修缮城墙。不过,大陵的城门没有像界休和邬县一样正常开放,而是禁止任何人出入,理由很简单,因为鲜卑人马上就要打过来了。同样是这个理由,城里的民壮干活干得格外卖力。 韩勇和他的士兵们也没有换上袁军的装束,这里已经处于最前沿,汉军盔甲的防护水平比袁军的衣甲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为了迷惑敌人而放弃高水平的防护完全得不偿失。 就在侯弃奴、韩勇攻克大陵城的同时,驻扎在界休、邬县一带的大军也开始行动了。高顺带着一队人马杀奔西河郡的平周城,而张辽则率领另一支人马直扑邬县东北方向的中都城。因为不知道侯弃奴、韩勇偷袭大陵城的战斗是否成功,所以张辽并没有贸然向大陵派出援军。 攻打平周和中都的战斗几乎同时打响,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强攻,为了抢速度,在攻城的时候连投石机都没有用上。士兵们举着长梯,呐喊着冲向城墙。城上矢石如雨,城下的弓弩手也毫不留情地进行着反射。 两座小县城并没有给汉军带来多大的麻烦,但是,震天的喊杀声却传出去很远,其他几个县想必都已经知道了发生在这里的战事。于是,张辽在攻占中都以后,并没有作丝毫停留,继续挥师向北,直取京陵。 京陵县早已经得到了汉军攻打中都的消息,县令一边派人飞马向太原求救,一边征集民夫加强城防。但是,县令却存着侥幸心理,觉得汉军不会这么快就打过来,所以,各项工作做得不紧不慢。当汉军出现在京陵城下的时候,城上的许多防御器械还没有到位,张辽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夺下了京陵城。 此时,派往大陵方向的侦骑也带回了消息,大陵城已经在侯弃奴、韩勇的控制之下。张辽接报,不由大喜,分出三千骑兵,让李威带着前往大陵,另外一千步兵也登上了那支由小渔船组成的船队,目标同样是大陵。而张辽自己则决定亲率大军继续前行,攻下祁县。 祁县是太原郡的一个大县,城墙比起其他几个县城都要高大,而且还挖有独立的护城河。最重要的是,祁县县令纪科是个办事比较认真的家伙。他在得知汉军攻打中都的消息时,就开始征发民夫,加强城防。而他手下的一千五百名士兵也没有一个缺额,守城所用的滚木、擂石也都齐备。 张辽率部来到祁县城下的时候,已近黄昏。前面几座县城都打得太容易了,让张辽对袁军极度轻视起来,面对这座小小的城池,他想都没想,便直接下令攻城。 随着“咚咚咚”的战鼓敲响,汉军士兵们蜂拥冲向祁县城,直到护城河边,并不见城墙上有任何动静。张辽的眉头皱了一下,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但是汉军行动迅速,前面的士兵已经在护城河上架起了长梯,这时候如果鸣金收兵的话,对士气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张辽决定再看看。 突破护城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设置浮桥,但是费时费力,而这种利用长梯直接架在护城河两岸的办法就要简单得多。不过,这种办法也有它的弊端。如果护城河足够宽阔,这种方法就毫无用处。同时,士兵们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在长梯上通行自如。面对祁县城并不算宽阔的护城河,汉军士兵们显然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 就在汉军前队走到长梯中间的时候,忽听城上一阵梆子响,刚才还看不到一个人影的祁县城头,突然就冒出许多弓箭手,飞矢如蝗,直射向长梯上的汉军士兵。 长梯狭窄,士兵们在上面无从闪避,只有奋力向前。虽然他们装备着最好的盔甲,还有盾牌的掩护,但是袁军居高临下,仍然射死射伤了不少汉军士兵,一些士兵冲了一半便栽倒在护城河中,河水中泛起一抹抹红色的血雾。 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不断地倒下,张辽咬了咬牙,大声说道:“拿鼓槌来!” 他知道,在这进退两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