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2节 (第4/4页)
心里却很明白,瞿城、咽喉口和周成的唐国边境处、蔚山,东海之滨都一样重要。” 东海之滨是吴国原来最重要的钱袋子,一向被认为是吴国最重要的对方。除了蔚山的少数贵族,其他贵族的眼睛都盯在那里。 这次文试王榜第一名,被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去当东海之滨的郡守。 其实郑钰铭没想让霍思中去东海之滨,他想派霍思中去西北的瞿城、咽喉口,那里有卫青和曾游,霍思中到那里行政最有武力支持。 东海之滨的盐场以后会成立盐业总公司,直属总理事府管理,所以东海之滨的郡守并不如王庭百官和贵族们想象的那样权重。 楚朝辉觉得,既然王庭许多大臣以为东海之滨的郡守份量最重,那就让他们如愿,这样还更能显示郑钰铭的大公无私,让提拔考试成为公正客观地青云之途。 郑钰铭沉默了一会就想通其中关节,回抱住楚朝辉,将脸埋在楚朝辉赤裸的胸脯蹭了蹭:“是我激进了,思中的策论前五名已经肯定,这次庭议就是被评最末,思中的总名次也有三、四,足够他去西北地区了。”他还是应该徐徐渐进来改变这个世界。 “现在是不是不急着去庭议了?”楚朝辉胸前被郑钰铭蹭得心猿意马,又开始蠢蠢欲动:“你索性跟我一样,到八点以后赶去盖个章得了,这样我们还可以挤出半个小时再亲热一下。” 郑钰铭一听,立刻抬起头,双手对着楚朝会使劲一推,然后头也不回地转身打开房门,径直往盥洗室走去。 楚朝辉没有防备,被郑钰铭推得倒退了两步才停住,看着郑钰铭一瘸一瘸的走路姿势哈哈大笑。 吴国第一次的官员提拔文考,第一名是吴国二十五岁的世家子弟韩实,他的对答和明算是第一,策论被庭议定为第一,韩实在策论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以两个第一的绝对优势高居王榜首位,也无可争议地被任命为东海之滨郡守。 第二名是范津,范津没有去地方任地方官,而是担任北学院的副院长兼行政总务。 第三名是王颉的弟子,他将被派到周成那里,担任周成军事管辖之地的民政官,行政府设在小海湾处,行政地定名为东南郡。 第四名才是霍思中,被指派到瞿城和咽喉口,那里合并称为西北郡。 进入文考和武考前十名的,蔚山地区一共有四人,除了范津和霍思中,还有两人来自达城贵族世家,他们的名次是武考前十名。 南埠和山谷的平民奴隶考生,进入前十名不多,考进前五十名的却很多,一共有十九人数,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到南、北学院进修,这也是郑钰铭让他们参加考试的目的。三年之后全国提拔考试,这些人将成为王榜前十的有力竞争者。 第127章 三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吴国北部的祁门山脚,树木刚刚换上绿色新装,沟壑边的野花摇曳 ,阵阵微风将花草芬香传送进人们的鼻尖。 一只野兔蹲在小路旁的草地上啃着嫩草,突然,野兔停住动作,‘忽’地一下跃跳进灌木丛中,片刻便不见踪影,而野兔原来啃草的地方,跑来一只背部深棕色、颈项黑色、四肢毛色灰白的大狼狗。 大狼狗在草地上嗅了嗅,抬起狗腿撒了泡狗尿,留下自己的气味后,欢快地跑回草地一侧的小道上等候主人。 小道上行有一队骑马的行人,人数有十二、三人,全是年轻健壮的男子,打扮精练,胯下的马匹看起来相当不错,队伍末尾还有三辆装载货物的骡车。山脚的小道是上山山民走出来的自然道,不宽,勉强能容纳两匹马并排行走,也勉强可以通行骡车。 “大牛,这里离大贤的居所还有多远?”马队最前位置的年轻人长得非常俊美,一身青衫将他的肌肤衬得如玉如瓷,骑着一匹很矫健的白色骏马,这人却是应该呆在吴国都城的郑钰铭。 他们这队人马外表装扮成收购草药的商贩,郑钰铭是东家,黄钟扮成管家,大牛和马仁、护卫化妆成脚力和伙计。而大狼狗木头,是楚朝辉要求郑钰铭带在身边的,木头已经长成威风凛凛的模样,可以起到保护到主人的作用了。 “走路大概要一天,骑马也要三、四个时辰。”大牛听到郑钰铭问话,连忙纵马上前回答,大牛就是在祁门山脚下的居民,长到十岁就经常进山,他对这一带太熟悉了。大牛嘴里的一个时辰指的是两小时。 “这么说来,天黑前不一定能赶到?”郑钰铭抬头看了看天空,眉毛不由皱了起来。 早晨上路时,天空还是万里无云,到了中午却云层厚厚,将太阳也挡住了,而且东南风的力度也加大,中午的温度似乎比早晨还要冷。 “最快也要戌时之后才能到大贤居处。”在山区小道骑马并不比两腿走路快多少,只不过人骑着马走路省力多了。 “俗话说春冷必有雨。”郑钰铭担忧地看看了天空。戌时是晚上七点,他怕还没赶到大贤住处,马队的人就得淋得像落汤鸡。现在的气温不高,人和牲畜淋了雨很容易生病,要是感冒转成肺炎可是要命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