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32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5章 (第2/2页)

事的可能。

    不止如此,高澄也会对荫官的前途做出一定限制,真有才学的官宦子弟自然会走正经科举,才能差一些才会去受荫。

    至于察举制,高澄决定让它与九品中正制一起消亡。

    毕竟科举制涵盖了农事、工事、刑法、算术与经典。

    真正有能力的人总能在五科互不涉及的五科之中,找到一条晋身之路。

    对于发明创造的奖励,高澄也将集中在赐爵与物资奖励上,基本不会涉及官位。

    除非是堪比《齐民要术》的成就。

    贾思勰的书稿总会被潜伏的探子想办法抄录,送来洛阳供高澄阅览。

    可惜他上辈子没接触过农书,不然自己就开始默背了,也用不着苦等。

    高澄如今就像一个追更的读者,苦等作者更新,每当听到汇报,贾思勰某一日携友出游,高澄虽不至于寄刀片。

    但也会着人警告那友人,少去耽搁贾思勰的宝贵时间。

    时日一长,除了沉心创作的贾思勰,他的挚友几乎都知道了高澄对他以及那部农书的看重。

    再也没人敢去打扰贾思勰。

    这些都是后话,高澄确定了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的选官制度。

    并再开朝议与群臣商讨,高澄将自己的良苦用心说得明明白白,碍于他的权势,也没有人敢从中挑刺。

    于是高澄又命人将这一选官制度布告天下,供众人评议。

    作为主要选官途径的科举制,仅凭只重才能,不看出身这个原则就能赢得无数人的支持。

    但也也有许多人提意见,都觉得三年一考太长了,希望高澄能酌情缩短,改为两年一考,甚至一年一考。

    高澄对于这些意见一笑置之:想得美,官员俸禄可是我来掏。

    嗯,小高王已经完全将国库看作自己的私产,也算别样的一心为公了吧,毕竟公家的,都是他私人所有。

    也有人建议每次录取人数少一点,这样就能做到一年一考,多给考生试错的机会。

    但吝啬的小高王怎么可能答应,真以为组织科考不用花钱。

    提到开销,高澄真真正正犯了难。

    开科举本身对于高澄来说并没有难处,整个东魏都是他们父子的一言堂,刀斧加身,谁敢明着反对。

    真正难点在于设立县学、州学这二级官学以及在各地推广蒙学的开销。

    东魏财大气粗不假,当年向佛教化缘,户口收获用来养军,搜刮开的钱粮也早就耗用完了。

    而河北搜检来的户口,所得税收也用来在河南、河北开办马政。

    按理说要搁在今年以前,紧巴着过日子,也能把这笔开销挤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