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_三、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 (第3/4页)

高的台阶;要研究海洋的服务产业如何从在岸贸易和运输基地向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基地,海洋科研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及海洋勘探、检测的服务基地方向提升转变;要研究什么是“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与发展海洋强国的关系,以及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五是具有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重点是研究如何进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和重建。要研究“国际化”的坐标是什么,它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过程,我们的建章立规工程如何适应动态化的国际规则。要研究塑造新的营商环境的主要内容,在不依靠优惠政策体现的条件下,优良的营商环境需要哪些条件和努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措施。

    第六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要研究贸易便利化改革涉及的有关问题,如海关等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以及如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要研究投融资改革,如何适应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从重事前审批转为重事中事后监管;要研究服务产品市场化所涉及的问题,如市场构建、价格改革以及市场监督管理等问题;要研究人员流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改革、境外人员居留等一系列管理改革;要研究信息沟通所涉及的网络、移动互联等领域扩大开放后所面临的管理工作的转变和完善。

    (三)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供给的要素禀赋优势,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主要以价格低廉取胜,这使我国许多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赢得较高的份额。随着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形势的变化,原来廉价劳动力供给的优势已经并继续弱化,未来在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当培育哪些新的潜在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新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资本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作用的加强,我国部分产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如高铁设备和一些基础设施装备,这些产品将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随着我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新一代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已经明显提高,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将成为我国新的劳动要素禀赋优势,进而使一些新产业和新产品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是“走出去”形成的价值链、供应链优势。随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发展,不仅布局国际生产,而且形成国际营销网络,形成由我国企业自主支配的价值链和供应链网络,这将使我国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国内市场优势。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达到1.96万亿美元,向全世界提供了1/10以上的货物市场份额,服务进口达到3835亿美元,提供了7.9%的世界服务市场份额。这样庞大的贸易规模必然吸引全世界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必然对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主动作为提供有利因素和必要条件。

    第四是体制优势。如何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优势要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尽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但它继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更新动力很强,自我发展能力也很强;而国际经济领域中的规则和制度规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除个别超级大国,相当多发达国家一旦适应原来的国际规则,它就会比发展中国家更不适应需要不断变化的国际规则,特别是不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影响下的国际规则变化。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新和发展能力恰恰具备这种适应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优势。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强调“有效的市场”,也强调“有为的政府”,从而使我国经济体制的竞争力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第五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能力的优势。我国正在培育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并已经在国际经济领域开始发起新倡议、新议题和新行动。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培育自己生产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随着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增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必然逐步增强,这种优势也必然不断发展。

    (四)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一是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要研究什么是“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我国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起点不同,时间也有早晚,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不同区域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建设也必然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当总结不同类型的发展路径。在沿海发达地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