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出吴庄(三十五)豁然开朗 (第1/6页)
三十五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很突然。清晨,当吴长东夫妇俩从地下旅馆的十几层台阶爬出地面,一露头就感觉寒气逼人了。街头的景物也大大地改观。落尽树叶的光秃秃的树木和嗦嗦发抖的篱笆,仿佛一夜间被人剥光了植物的皮,每根枝条上都象伤病员似地裹上了绷带似的白绒。比原来粗了好多。结晶的空气把悬在旅店和树梢之间不被人注意的蜘蛛网都突现出来了,结了白霜后摇摇欲坠。街上的行人也都缩了脖颈,恨不得将脑袋藏进棉衣里去。 夫妻俩裹紧了上衣在潮湿的寒气中走了一段路,吴长东因为视线不清,不断地停下来摘下眼镜擦拭镜片上的冰霜。文景的头发上、睫毛上也都结了霜。霎那间他(她)们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他(她)们被大雾包围了。两人不得不向后转退回到旅店里。他(她)们原本是为了节省路费,想走着去红十字会的,所以动身特别早。返回十五号房间后,两人总结了这段日子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图省钱不乘车,太浪费时间;两人同时跑一个地方,效率太低,也不是好办法。屈指算来,文景来到京城已近二十天了。这一段时间,她与吴长东一直奔波于慈幼医院、翻译公司、红十字总会、各大报社之间。在毫无亲朋好友的京城,尽管他(她)们遇到的都是好人,护士小彭介绍的这家翻译公司的童先生免收翻译费,红十字总会的负责人也热情接待了他(她)们;但他(她)们的要求无异于请求老天爷哗哗地掉钞票。谈何容易?一经进入具体cao作程序,就麻烦得很。红十字会方面不仅要求他(她)们出示医院证明、美国两位博士及剑桥制药公司的来函、报纸刊登过的材料,而且还动员他(她)们尽量找找驻京报社记者,争取在京城报纸上宣传宣传。是啊,海纳的情况只是在省报上登载过,京城人并不知道,怎能给你捐款救助呢?吴长东和陆文景是通情达理的人,他(她)们觉得红十字会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夫妻俩马不停蹄,跑遍了京城各大报社。昨天晚上,旅馆的服务员小崔,突然从京城晚报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一个女孩儿的生命”的文章,说的正是他(她)们的事,就把那张报纸送到了十五号房间。当时,他(她)们刚从经济日报社出来,还在返程途中呢。回到房间后,两人看到晚报上的文章,相拥而阅,大气儿不敢出。文章写得太真实太感人了。不知不觉,文景已泪雨滂沱,再也看不下去了。当晚,两人决定第二天就往红十字会送这份报纸去,不料又遇到了初冬的大雾。他(她)们没有在京城过冬的准备,未带棉衣。就只好留一个人在家,另一个将两人的衣服都套起来保暖了。 “也不知道咱那儿怎样,海容该懂得及时加衣服吧。”做母亲的真是一个娃儿身上一条心。文景一边脱下自己的羊毛衫外套,帮吴长东套在里边,一边念叨。她头上的白霜融化后,变成了细碎的水珠,晶莹地悬挂在纤发上,在灯光下灿然闪光。 “你放心,要相信春怀!”吴长东初穿了文景的羊毛衫,感觉捆在身上拘束得很紧。不过,一会儿那暖融融的感觉就把不舒服的感觉驱散了。 文景难为情地朝他苦笑,替丈夫把中山服的领口扣好,免得那羊毛衫的女式领口暴露出来。看长东把出门该带的材料打点好后,文景又将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掏出来塞到丈夫口袋里,并嘱咐他大雾中再不要步行,免得迷路。一定要乘车。 这一天,他(她)们决定男主外女主内:吴长东去红十字总会,跑钱;文景在家里给美国方面写信,催药。 吴长东出门后,文景便掩了房门,把一条毯子披在背上,挤进那椅子和桌子之间的窄空中,提笔写道: 尊敬的剑桥制药公司领导: 您们好。这是一位望眼欲穿的中国母亲给你们发去的第十封信。此前,为了她生命垂危的女儿,已经发去九封求救信了。可是,一直不见回音。你们为什幺要保持沉默呢?嫌我们穷,怕交不起医药费幺?如果持这种想法,未免低估了中国公民的骨气。信不过我们,咱可以先付款,后寄药呀。难道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