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_第41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页 (第2/2页)

清香轻缓地逸出,有植物雨露的味道,若幽绿的翠竹叶脉散发的芬芳,或甘露滋润着的蔷薇最初的那一抹香。

    这特殊的香味引赵构暂离了书本,掩卷问婴茀:今日焚的是什么香?

    婴茀低首答说:是蓬莱香。

    蓬莱香是未结成的沉水香,多成片状,有些看上去像小斗笠或大朵的芝菌,是上佳的香料。这种香赵构并非未闻过,可以前均不曾留意,而今闻见却倍感熟悉而亲切,仿如心间有四月和风轻轻拂过,微微一颤后绽出一片明净的愉悦。

    那日在柔福的卧室内,他闻到了相同的清香。

    她的衾枕似乎都用蓬莱香薰过,她身上亦染上了如此的味道,与她天然的体香相融,使他霎时意识到原来香味也会有美酒所起的作用。

    目光重落在书卷上,看见的却仿佛是她散发垂肩轻颦含嗔的模样,不禁微微一笑,婴茀在一旁看见,便问他:官家看到什么有趣的内容了?

    哦,没什么。赵构道:只是寻常的句子,但此刻细品,才觉出其中悦心之处。

    婴茀亦淡然笑笑,不再说话。赵构这才收敛了心神,准备继续细阅手中书卷。

    忽有一阵清悠婉转的歌声自远处传来,唱的不是坊间流行的各类词牌曲调,歌词亦不是寻常诗词,四字一句,颇有古风。

    赵构微有些诧异,便抬首朝外凝神细听。唱歌的女子一曲歌罢,略停了停又重新唱过,这次声音比上次清晰,似是走近了些。

    赵构听出她唱的是《诗经国风郑风》中的《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歌词很特别,其间说的似乎是一位美女罢?婴茀闻后轻声问。

    赵构颔首:歌中的女子,是齐僖公的女儿文姜

    此诗形容的女子,是秋时齐僖公的次女文姜。文姜姿容绝代,艳冠天下,而当时齐僖公主政下的齐国国力qiáng盛,因此文姜便成了各国君侯、世子恋慕追求的对象。在众多求婚者中,文姜只中意郑国世子姬忽,于是齐、郑两国遂缔结了文姜与姬忽的婚约。郑国子民亦早闻文姜美名,得知世子中选,将携美人归后十分欣喜,便作了《有女同车》一诗,想象文姜出嫁之日世子以车载她归国的qíng景,并盛赞她的美貌与美德。

    齐僖公的女儿,那就是齐国的公主了。婴茀微笑道:想必这位公主像福国长公主那般美丽。

    赵构无语。一位美如木槿花的少女,步履轻捷似翱翔地翩然走来,身上的玉佩珠玉于她行动间玎珰作响,她的面容娇美,神态安娴且优雅这不是及笈那日的柔福么?

    须臾,又听歌声再起,这次唱的是一首《齐风》中的诗《载驱》: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dàng,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濔濔。鲁道有dàng,齐子岂弟。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dàng,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dàng,齐子游敖。

    赵构听着,脸色渐变,到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将书重重一抛,怒问:是何人在唱歌?

    原来此诗内容意在讽刺文姜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的私qíng。

    郑国世子姬忽与文姜订婚后不久便以齐大非偶为由,称自己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大国公主,态度坚决地退了婚。文姜被姬忽拒婚后大受打击,jīng神恍惚,终日半坐半眠于宫中,寝食俱废。她的异母哥哥诸儿时常入闺中探病,每每坐于她g头,借探查病况之名满怀爱怜地对meimei遍体抚摩,与其耳鬓厮磨,只是未曾及乱。他们青梅竹马地长大,彼此皆暗生qíng愫,感qíng一直很暧昧,姬忽拒婚或许就与此有关。

    后来齐僖公将文姜许给鲁桓公,诸儿闻讯,伤心之下终于不再掩饰对meimei的感qíng,遣宫人送给meimei一枝桃花,并附诗一首,惋惜自己未能与meimei结缘,只得眼睁睁地看着meimei花落鲁地: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而文姜得诗后亦领其意,解其qíng,以诗作答: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柜无来?叮咛兮复叮咛!

    这是暗示哥哥要把握眼前时机。两人遂不管不顾地在文姜出嫁前,彼此远离前夕将深藏已久的爱qíng燃烧在桃花影里,做下了luanlun之事。十八年后文姜借于归之机又入宫与诸儿缠绵三昼夜,她的丈夫鲁桓公得知后怒打文姜,结果被更为愤怒的诸儿设计杀死。

    鲁桓公死后文姜再无顾忌,留在齐国公然与诸儿出双入对,《载驱》这首诗便是描写文姜回齐,并与诸儿驾着马车招摇过市的qíng景。马车以红革竹席为篷,车外缀满饰物,车内铺着软席shòu皮,由四匹骏马拉着疾驰而过。文姜与其兄同乘一车,一路公然调笑,令路人为之侧目。

    那歌者先唱《有女同车》,再唱《载驱》,分明意指文姜诸儿luanlun之事,正触中赵构心病,故而他当即便怒不可遏。

    婴茀听了他的问话,探首朝歌声传来的方向看看后说:似乎是从张jiejie院内传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