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3节 (第4/4页)
成了两个中型的煤矿公司。 事实证明,乐林集团的眼光果然不错。当初收购那几个煤矿的时候,正是那些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候,价格自然不高,最多的一个也不过才花了一千万,有几个小的甚至只花了两百来万就搞定了,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各行各业对煤碳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库存全部销售一空,而且煤碳的价格开始稳定,并随之缓慢上涨。 只要能够保证足够的销量,那么就可以保证企业能处于不亏损的状态,这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乐观的估计,按照这样的增长幅度,乐林集团只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来当初所有的收购成本和后续的相关投资,接下去的就全部是净利润了。 不过由于当初煤碳资源受到的伤痛太深,就算是很多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力,心里却还在踌躇,因此在林晓看来,现在去投资煤碳资源,既没有如乐林集团一般需要有巨大的决心,咬紧牙关硬抗着度过危机;又没有引起别人的广泛关注,从而增加竞争难度,这样看来,算是刚刚起步,时机最佳。 “林哥,那买一个煤矿大概需要多少的资金啊?”韩易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如果照林晓的话说来,一个中型煤矿正常的出煤量基本上都在每月十几万吨左右,按照林晓所说的价格,2001年,煤炭价格维持在每吨140~170元之间,那么也就是一个月的销售量就可以达到一百万,一年就是一千多万,确实惊人。不过同期直接生产成本则在每吨110~140元之间,扣除其他费用,大部分的煤炭企业要么亏损,要么处于濒临亏损的边缘,而且这一切还都是寄托在销售顺利的情况下,如果遭到积压又或者销售出去却回不了款,那么其巨大的开支,就是拖也要把企业也拖死了。 巨大的利润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句话说得果然没错。 如果不是乐林集团家大业大,又和当地各方面的关系良好,就他们当初收购的那十来个煤矿,换作任何一家实力稍差的企业,光是维持正常的运作,一下子就能把家底全部亏空。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么,现在就是考验韩易的胆量和眼光的时候了。 第三百十四章 林晓的困境 “五百万。”林晓缓缓说道,“这个煤矿的品质相当的好,发热量都在5000大卡以上,正好适用于电厂用煤。我当初收购之后,又对煤矿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很大的加强,先后投入了三百多万对两个煤矿进行整改。” 如果真如林晓所言,这个价格比他当初的收购价只高了两百万,还不算上这两年的运营成本,五百万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 韩易迅速地在心中估算了一下,五百万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不困难的。他现在拥有碧辉电子游艺厅和荣记商贸这两个吸金大户,而且这两样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资金的流转没有任何问题,看来收购一个煤矿完全有可能。 林晓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大致知道了他心里的想法,没等他开口,便继续说道:“矿价是五百万,但是……”林晓吸了一口气,顿了一下,才开口说道:“矿里积压的煤碳折合起来有将近四百来万,另外,外面的未收欠款有一千多万。” “啊……”怎么会这样?韩易顿时傻眼了。 有一个事其实林晓并没有对韩易吐露真情,那就是他起先对韩易所言的乐林集团收购的五个煤矿,当中只有三个是属于集团出资购买,而另外两个却是他自己花钱购买的。 当初收购那几个濒临破产的煤矿,在乐林集团内部也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其核心内容无非是围绕着煤矿的前景问题。其实也不怪那些股东担忧,因为从九七年开始,国内的煤碳价格一路下跌,而相关的企业营销成本却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导致利润下降,毛利只有区区几块钱。而在九八年的时候,甚至发生过营销成本高于销售成本,两个价格倒挂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不出煤意味着企业失去动力,那就是等死。可是出煤呢,营销成本太高,行业不景气,积压太多,cao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亏损,那即是出煤越多,亏得越多。 到了最后,乐林集团综合各方面的利弊,虽然做出了购买的决定,不过原来决定购买接手的煤矿却从五个降到了三个。不过林晓经过自己的分析,却对资源类产业的前景看好,于是在股东大会之后,毅然决定私人出资购买剩余的两个煤矿。 从九九年六月份接手一直到今天,已经过去二十来个月的时间,但是煤碳行业的春天却并未来到,虽然价格缓慢地有所上扬,但是营销成本从未降低,其利润也只是保持在十几二十块钱左右,扣除其他的七七八八的相关费用,可以说是无钱可赚,但是投入的资金却极为巨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