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二世祖蔡煦 (第1/2页)
“让侧翼包围过去,中军接应前军后撤” 黄祖没想到这年纪轻轻的周瑜,竟然能把他逼到这份上,两军对垒,对方显然是游刃有余,而他却发现除了退军,别无它路。 尤其是那震撼人心的新式武器,比所谓的油罐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天前,黄祖为了打探这所谓平虏军之虚实,让一支偏军踏入戈阳地界,不料被周瑜全歼,一个逃兵都没有。 得到消息后,黄祖自然心有不甘。 不顾副将的阻拦,起大军攻安阳,又令刘磐伏于半路。 孰知,黄祖的一举一动,全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周瑜根本不管安阳的得失,出兵直捣钟武县城。 等黄祖反应过来后,不得不匆匆忙忙的选择回援,断了安阳,他周瑜还能从戈阳和新息回撤。 可断了钟武,黄祖再想进江夏,只能强攻,或者绕路南阳郡。 好在安阳到钟武不算太远,黄祖只需要急行半日,即可抵达。 结果,刚到钟武地界,他却反遭到魏延的伏击,迎面而至的,是铺天盖地的爆裂弹。 爆裂弹是油罐弹的改良升级版,当油罐弹慢慢被人熟知后,他的震慑和杀伤力,很快就降至最低点。 而且渐渐的,袁绍也很好的发扬了中国人模仿的能力,虽然威力不如自己,但着实刺激到了孙策。 不进步就意味着倒退。 考虑到震慑力,爆裂弹顺势而生。 原理还是一样,利用热能膨胀,加上爆炸,不过里面装的是铁片而不再是油,这种铁片,即使没有外力,也十分容易让人受伤。 对于使用这种武器,马均最初是反对的,感觉太过于残忍,但对孙策而言,他需要的不是杀伤力,而是震慑人心,以使敌军未战先胆寒。 马均自然是拗不过孙策,只能按照吩咐,投入人力,大批量生产,才有了今日这场毫不费力的胜利。 退守钟武城内,再一清算,死伤在两千之数,于黄祖而言,已经算得上一场大败。 而平虏军则进驻鄳县,也不逼迫黄祖,只是每天朝城内邀战,敌人不出来,那就朝上面放几支箭。 黄祖自知交锋必败,便询问手下,当如何对敌。 手下大将张硕答道“我们荆州长在水军,而孙策所部长在陆战,奈何用彼之短攻敌之长?” 这番见解,令黄祖恍然大悟,当即决议放弃钟武,择陈就带兵一万,据守汉水北方大门,安陆。 黄祖却回到西陵,加紧募兵,收罗船只,以求在汉水挫败周瑜,从而反攻汝南。 至于那乱飞铁片的东西,黄祖也想到了克制的方法,陆战容易被骑兵冲阵,可水战就不一样了,不用担心骑兵的问题,有盾牌作防御,再加上弓箭压制,足可抵挡靠手投掷的爆裂弹。 然而,事与愿违,当黄祖退到汉水之后,周瑜就没再前行,反而回到钟武安营扎寨,做出一副将在此地长驻的迹象。 至于再北方一点的颍川郡,王训和吕布,对蔡瑁就没这么温柔了。 蔡瑁有一子,名叫蔡煦,仗着蔡家的势力,和父亲的能耐,成为南阳一霸,惹了不少人命官司。 对这种事,刘表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对荆州的统治,很多地方还要靠蔡瑁。 但老这样,也不是个事,便用言语来敲打蔡瑁。 后者觉着再这样下去,这个儿子迟早也会废掉,便让他插队到自己的行伍中来,一来看着方便管教,二来也可以混点功绩,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而这一次围剿孙策,在蔡瑁看来,就是一个混功绩的好时机,让蔡煦随军,并安了个闲置。 但蔡煦是什么人? 飞扬跋扈惯了的主,什么人镇得住他? 听说要打孙策,心里那股不安定情绪就开始作祟“全军跟小爷冲,擒王训者,重重有赏” 这是蔡煦和王训交锋的情景,整个人犹如打了鸡血一般。 蔡瑁都还没有下定义该如何作战,只是在观察敌情,反而还在后阵的蔡煦,此际已经冲到他身后。 王训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而蔡瑁也不是战场雏鸟,对方行军布阵的独到之处,很快就察觉到。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后方部队竟然越过中军,来到了前阵,下一刻就有冲击而出的事态。 “什么情况?是谁的队伍?” “回将军,是,是小将军” “混账!告诉他不得轻易出阵” 可这个时候哪儿来得及通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蔡煦无脑出阵。 “鸣金!鸣金!” 未战先鸣金,这是示弱的表现,原本士气高昂的蔡瑁军,下一刻就偃旗息鼓,旗帜也七零八落,纷纷掉头回撤。 然蔡煦即使听到鸣金,也没打算回头,他可是南阳一霸,平日都是别人见着他绕道,哪儿有自己后撤的道理? 尤其是听到鸣金之声,他心里还反质疑父亲懦弱、胆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