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孙氏强敌_第一百九十四章 军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四章 军改 (第2/2页)

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前、后、左、右将军,位列次于九卿。

    以上将军均可开府,不同的只是秩比石(俸禄)。

    因此孙策打算给手下官员要职位,文臣还好说,长史、司马、从事、掾属,他已经有权封署,只需上报即可,武将则没那么容易。

    汉朝武官的级别主要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

    如果仍旧按照这个规则,没有明显区分不说,还不方便日后功绩的计算。

    然而,现在就让孙策拿出脑子里的那一套东西,就完全颠覆了大汉朝廷的官制,岂不是摆明视刘协、朝廷如无物?

    就在事情似乎即将进入死胡同的时候,对官制有一定了解的刘晔开口道“朝廷对将军职位是不常置,只在有战事时,方冠以领军者将军之称,这主公您是知道的,而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作为官职,主公您也是知道的,不如在这里面做做文章?”

    孙策在任平东将军之前,曾任过一段时间的讨逆将军,‘讨逆’就是名号,这种名号将军并无特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一般情况下,战后就会被取消掉。

    因此也称为杂号将军,所以之前皇甫嵩和卢植,才会被冠以中郎将。

    “这个办法我想过,可毕竟是杂号将军,我自己都过不了这个坎儿”

    孙策不同意这个办法,杂号将军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却不是他想要的一劳永逸。

    “主公,属下的意思是,借用几个杂号将军,甚至可以自创,如此也不算坏了汉家制度,但对我们内部而言,却可以是一条明确的晋升通道,不仅是‘独门独户’,更有上下级关系”

    还别说,刘晔这个方法挺好,至少目前看来,是最符合当下境况的,文火煮青蛙,也需要一个过程。

    当即孙策就拍板,确用此法以解当前之需。

    东汉时期的杂号还是不少,不过大多都和横、讨、振、破、扬、安、奋、建、征,这些字相关。

    那就好办了,按照这个顺序排即可。

    于是孙氏集团,新的武将晋升通道明确下来:最初还是牙将,而后裨将,偏将。

    再之后就是新设的这九级名号将军,名号可以自己取,但在什么阶层,对应的字就必须有。

    具备名号,也就说明你是可以独领一军的,只不过名号的等级不同,最多能统辖的兵马数量也不同(横字将军,最多可带千人,而一阶的差距是五百人)。

    名号将军过后是中郎将,也就是军团长,目前设置到这里,已经足够应对将领的升迁,哪怕被人拿出来说道,孙策也能硬起腰板,义正言辞的诉说自己对汉室的忠心不二。

    解决好这个问题,孙策让三人将这一切,尽快拟定好,发给程昱,他自己则拿出和珅给自己的地址,趁着天还没黑,摸了出去。

    孙策离开前,交给了他一个任务,便是受说书而联想到的新闻社。

    新闻是一个控制舆论很好的方式,掌握了新闻,也就相当于控制了百姓的交流,什么该说,什么可以说,那就卖力的宣传。

    什么不该说,不可以说,还是大力的宣传那些该说,可以说的,以做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这个时候讲新闻自由,那就是纯属瞎扯淡。

    而之所以选择在秣陵,不是临淄,这一点和珅也问过,孙策的答复是“在临淄还有什么好宣传的?以我现在的口碑,哪怕是府上的马工,出去吃碗面不给钱,恐怕那面老板还笑着让他改天再来”

    和珅选的地方,到是完全符合他本性,就在妓院后面,好家伙想来是过了不少时间的好日子。

    孙策没有亮明正身,而是打算以一个食客的身份,先从旁看看。

    “公子,吃点还是喝点?”

    “三两清酒,半斤牛rou,嫩点”

    屁股刚一坐下,忙得恨不得分身的店小二,就凑上来招呼。

    “得勒,三指麦子荷叶香,半面精骨壮行食,得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