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孙氏强敌_第二百三十六章 侵略战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六章 侵略战争 (第2/2页)

上确实还有几分公文没有查阅,也没来得及看,直接装箱,再后来也就把这茬忘了。

    “冉将军你起来吧,此事我已经有了批示,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尤其是对外战争,别说你和三韩作战,去年和山越的战争,面对全民皆兵,杨家军的损失也不小”

    在冉闵诧异的目光中,孙策将他扶起来,继续说道“对于三韩来说,我们就是侵略者,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在他们看来,我们就是一个想要灭其族,除其根的外来者,他们会殊死抵抗,尽可能的消灭我们,这是一场没有俘虏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我不会说你做得对,但让我来选,我更宁愿他们死”

    孙策的话语深深地影响了在场众人,也包括刚刚打开信件的王猛。

    虽然孙策是抱有能不死人最好的心态,可侵略战争和内部战争不同,内部战争打不赢,要想活命就可以投降,之后你仍旧是大汉子民。

    可侵略战争,打不赢,那就只有一个下场,当亡国奴,而后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因为在侵略者的眼中,失败者和牲口的价值是等同的。

    (参考岗村宁次的满洲国)

    “主公不怪我了?”

    这个时候,冉闵还来这么一句,还真让孙策哭笑不得“怎么,我说的是三韩话?”

    冉闵自然不会懂得孙策言语中的深意,只是奇怪一向视百姓如珍宝的他,怎么突然转了性。

    但郭嘉,法正等人却听明白孙策的意思,他这是要用铁血手段来统治三韩?

    这只怕不是太妥,因为大汉一向是礼仪之邦,更是天朝上国,应该有自己的风度,一味的烧杀抢掠,于身份不符,还会激起国内文人士子的口诛笔伐,这对孙策而言是非常不明智的。

    于是刘晔站出来说道“主公,异邦之民也是民,要想长治久安,当以仁治天下”

    “嘉以为子扬兄虽言之有理,然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但凡开疆扩土,少不得要死人,昔秦皇一统六合,可不是在桌上谈来的”

    郭嘉是绝对站在孙策观点之上的,所以在刘晔反驳孙策观点之际,立马就跳出来声援孙策。

    “奉孝所言也差矣,今我军抵达三韩是为了将来的战略意图,如果激起民变,仅内乱就足够我们头疼,又何谈将来?”

    没想到孙策有感而发之言,竟然让自己的智谋团起了分歧,刘晔和法正是坚定的保守仁义派,而郭嘉则是鲜明的激进霸道派,双方各持自理,认为对方有失偏颇。

    孙策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定议,但为了顾及臭皮匠们的感受,他还是把目光放到了贾诩身上。

    俗话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随着时日的长久,郭嘉、法正、刘晔三人间难免会有争议,小到个人生活作风,大到民生社稷,偶尔都会擦出一些火花。

    而这个时候,孙策一般就会询问贾诩或者程昱的意见,看似是尊重大家的感受,实则他知道,虽然后两者表面上或许刻板固执,可也正是此二人,最清楚他心里所想。

    当这个情况渐渐多起来之后,大家也就都心知肚明,贾诩和程昱才是孙策最信任的人。

    于是,孙策集团中还存在着一句俗话,‘晓君之所虑者,独贾程二公也’

    “文和,你以为呢?”

    “老朽年迈愚钝,不知三位祭酒大人所论议题该如何作答,但就冉将军所为,老朽以为,这当是我们能在此处,如此放心论事的原因之一”

    贾诩,程昱和李儒被称为三公,加上狄仁杰又被称为四大执事。

    早些年在李儒还在统管锦衣卫的时候,李儒还当不得‘公’这一称谓,如今随着年岁的上涨,以及权力的增大,在孙策的集团中,逐渐被冠为‘公’,合称‘三公’。

    而法正、郭嘉、刘晔三人则被戏称为‘三少’。

    原本,孙策是没打算带贾诩来的,只是这边的情报实在太少,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贾诩自告奋勇,提议随军北上。

    当时,孙策也并没有同意,只不过后来贾诩说了一句话“这或许是老朽最后一次随军作战,就让属下最后再感受一次行军的乐趣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