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1-14册)_第030章| 陈轸使秦谋商君 四子闯关育道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30章| 陈轸使秦谋商君 四子闯关育道心 (第3/13页)

    公子卬恍然若悟,叹服地点头。

    “军中不乏奇才,你选出二人就是!”

    “刺杀公孙鞅,人必须选好,否则,功亏一篑不说,不定还要牵连??”公子卬顿住,看向陈轸。

    陈轸阴笑:“贤弟放心,什么也牵连不上,因为在下并非真的刺杀他!”

    公子卬大吃一惊:“啊?”

    陈轸恨道:“贤弟,轸谋事一向堂堂正正,怎么能搞暗杀这等让人不齿之事呢?卫鞅既已封君,杀之就是弑君,又教史家如何写轸?更何况,鞅贼若是死于暗杀,岂不便宜他了?鞅贼若再死于国事,岂不也太成全他了?”

    公子卬蒙了。

    陈轸拍拍他的肩,给出一笑:“卬弟放心,轸杀公孙鞅,是让他死得其所!”

    公子卬仍不放心,眉头紧皱:“可??方才??”

    “是说给王上听的!只有那样,我王才会解气!”

    公子卬四处物色陈轸所需人才,不消十日,张猛送来两名军尉,一个是河西飞腿朱佗,另一个是新军培训营的箭师陈忠。

    公子卬叫来陈轸,一行数人来到后花园中。

    第一个展示才艺的是陈忠。公子卬让人在百步开外由细丝线吊起一片树叶,那树叶在微风中飘来荡去。陈忠引弓搭矢,略略一瞄,一箭射出,叶片剧烈动荡,箭矢深深嵌入丈许开外的夯土墙中。

    一仆解下丝线,飞跑过来。陈轸、公子卬验看,树叶正中断裂,一半飞掉,另一半仍旧连在丝线上。

    公子卬问道:“陈兄,箭艺如何?”

    陈轸看向戚光。

    戚光拿出一张秦弓,数支秦矢。

    陈轸转对陈忠:“陈箭师,请试此弓!”

    陈忠换弓复射,再中。

    陈轸冲陈忠竖起拇指:“果是神矢!”转向另一武卒。

    公子卬吩咐道:“朱佗,也给陈大人露一手!”

    朱佗身形瘦长,目光也不犀利,乍看之下与寻常人无异。陈轸正自诧异,朱佗陡然动身,一个侧转,如同一只陀螺,陈轸还没弄明白,人已在屋顶,紧接着又是一晃,复在眼前,形同鬼魅。

    陈轸鼓掌,指弓、箭,对陈忠说道:“这张弓,还有这些箭,统归你了,具体如何做,”对二人,指向戚光,“敬请二位壮士听戚光安排!”

    商君的几案上摊着一幅秦、楚地图,商鞅目光依次扫过车希贤、景监、司马错、公子疾四人,沉声道:“诸位,今天请大家来,只为一件事,就是请大家观看此图!”

    几个人头凑过来,所有目光盯在图上。

    商鞅指向汉中盆地:“这儿是我们的汉中,”又指安康盆地,“这儿是楚人的汉中,楚人在此建有一城,叫西城,就是最西边的城,”又指上庸盆地,“这儿是上庸,”接着指向上庸西南,“这儿是荆山,荆山脚下就是楚国的郢都!”

    几人盯图看一会儿,又看向商鞅,不知他想讲什么。

    “再看这儿!”商鞅指向商於谷地的一条水流,“此水名唤丹水,出商洛山东流,到达於城,再东南,到丹阳,”指丹阳,“就是这儿,汇入汉水,而丹阳,即为楚兴之地!”

    几人无不吸口长气。

    “这儿是大巴山,巴山深处有条溪,叫巫水,巫水出自一座山,叫巫山,巫山里面有道溪,叫宁水,宁水出自一座山,叫宝泉山,宝泉山下有个天下闻名的地方,叫大宁盐场,这个盐场出产大量的盐,叫巴盐,巴人背着这些巴盐,向南入江水,供应楚国,向西翻越崇山峻岭,供应巴蜀,向北越过巴山主岭,进入堵水,沿堵水河谷北下,在这儿(上庸)会聚,向东运往楚国北地,向西运往汉中,向北经由商於道,直入关中!”

    提到“盐”字,几人相视,脸上皆起亮光。

    商鞅手指猛地戳向於城:“由这儿东下,向南,可经由淅水直入丹阳、邓、襄,向东直入宛城!”

    众人目光跟着移向宛、襄。

    “若得邓、襄,郢都指日可破,而宛城里出产一种宝贝,堪称天下利器!”

    司马错眼睛一亮:“乌金?”

    商鞅瞥他一眼,重重点头:“正是!”从案下拿出一块生铁,“就是此物,宛地产的,经过锻造,坚硬锋利,楚人将之铸作犁铧,破土耕作,无往不克!”

    司马错盯住商鞅手上的那块生铁:“末将听闻西戎有锻术,可将乌金锻作精钢,若是制成兵器,定是铜戈所不可比的!”

    商鞅笑了:“鞅还想说的,司马将军已经说了!”

    景监迟疑一下,道:“我们不是有韩地宜阳的乌金吗?”

    商鞅应道:“宜阳是有乌金,但宛地所产质量更好,且宜阳乌金必须经过函谷道入秦,而函谷道卡在魏人手里,单是关税就是一笔巨大开支!”

    车希贤恍然有悟:“商君不会是想与楚国开战吧?”

    商鞅诡秘一笑:“楚国是头大熊,怎么能轻易开战呢?”

    车希贤一头雾水:“这??”

    商鞅的手指由商城东下,圈起包括於城在内的十个邑:“由这儿到这儿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