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66章| 诉别情怨女动心 说长策痴男得燕 (第7/12页)
之乱,在于国无长策。” 燕文公身子前倾:“寡人愿闻其详。” “人之疾,无非寒热失调;国之疾,无非内忧外患。燕国内有大忧,外有大患,却无长策应对,苏秦是以判言燕有大疾。” “请问苏子,内忧何在?” “中原列国皆在任贤用能,变法改制,唯有燕国因循守旧,任人唯亲,致使朝纲不治,廷无能臣。苏秦以为,燕之大疾在此。” 苏秦所言,子之深有感触,抱拳附和:“君上,苏子所言甚是。末将以为,祖宗成法皆是旧制,早已不合燕国实情,该变一变了。” 苏秦出口即要变法改制,大出燕文公意料。燕国偏居东北,自入列国以来,一直未受三晋、齐、楚、秦变法影响,例行祖宗成法,以贵族治国,以宗法断事,致使燕国平庸当朝,贤能在野,远远落后于他国。关于如何变法,燕文公前些年曾经想过,一来因为涉及面过广,一旦改制,恐生内乱,二来因为身边缺少如公孙鞅、申不害之类能臣,是以迟迟未能行施。今有苏秦、子之,人力虽是备了,可自己?? “唉,”燕文公扫视二人,长叹一声,“老矣,老矣,寡人老矣!”闭目良久,睁眼看向苏秦,“燕国是要改制,可??这件大事,还是留给后人吧。”又转向苏秦,“内忧暂不说了。苏子,你再说说外患。” 苏秦望向子之,拱手:“若论外患,君上可问子之将军。” 见文公亦望过来,子之拱手应道:“回禀君上,我东、北有胡人,西、南有赵与中山,正南有齐。除此之外,并无他患!” 燕文公转对苏秦:“燕国外患,可如子之将军所言?” “正是。”苏秦转向子之,“方才所言诸患中,将军可惧胡人?” 子之摇头:“胡人不过是野毛子,虽有sao扰,不足为惧。” “将军可惧中山?” “中山一向惧赵亲燕,并无大患。” “将军可惧赵人?” “也不惧他。” “将军可惧齐人?” 子之沉思有顷,没再说话。 “如此看来,”苏秦淡淡一笑,“外来诸患中,将军是一无所惧了。” “在下不是此意,”子之应道,“就眼前而言,齐人尚不足惧,但就长远来说,齐人为我劲敌。” “子之所言甚是!”燕文公赞赏。 “请问将军,”苏秦话锋微转,“暂不说齐国,单说赵人来攻,将军该当如何?” “引军拒之。”子之不假思索。 “在大军拒赵时,如果胡人趁机袭后,将军又该如何?” “分兵拒之。” “中山再来呢?” “这??不可能!”子之显然急了。 “子之将军,”苏秦又是一笑,“常言道,祸不单行,天底下没有不可能之事。治国也好,将兵也罢,上上之策是防患于未然,不可排除任何可能。” 苏秦所言是常理,子之无言以对。 “请问苏子,”燕文公若有所悟,“方才所说的国无长策,可在此处?” “正是。”苏秦转对文公,“方今天下,唯势唯力。自古迄今,小不欺大,弱不凌强。燕国不惧北胡、中山诸国,皆因诸国势小力弱。燕国不惧赵人,因赵、燕势均力敌,抗兵相若。燕国暂时也不惧齐人,因齐西有三晋,北有强楚,眼下并无余力北图。然而,这些皆是眼前之象,非未来远景。圣君治国不求近安,但求长策远略。” “苏子所言甚是,”燕文公听得兴起,连连拱手,“苏子有何长策,敬请赐教。” “赐教不敢。”苏秦亦还一礼,动情说道,“草民以为,自春秋以降,天下列国,唯以势论。势弱者图存,势强者争雄。天下有大国者七,燕势最弱。与燕势相若者,还有赵、韩二国。除此二国,燕或与齐战,或与魏战,或与秦战,或与楚战,皆无胜率。燕国独惧齐人,不惧秦、魏、楚三国者,是有赵国挡在前面,得方位之利。” 燕文公顿有所悟,点头:“听苏子之言,燕之长策当是结赵抗齐?” 苏秦轻轻摇头:“结赵抗齐可为近策,并非远略。” 燕文公略现惊异:“请苏子教我。” “结赵抗齐或能解除近患,也即齐患,却不能解除远患,也就是秦、魏、楚之患。苏秦是以认为,燕之长策远略,在于两个字—合纵。” “合纵?”燕文公捋须沉思,“如何合之?” “结盟赵国、韩国。”苏秦沉声应道,“燕、赵、韩三国势力相当,若是单独对外,必遭欺凌;若是三国合纵,拧成一股绳,结成铁板一块,试问君上,哪个大国胆敢妄动?” 苏秦意在合纵三晋,此时却故意不提魏国,是因为在燕文公眼里,魏国仍是强势大国,是不可能与他燕国站在一块儿的。 燕文公、子之显然听进去了,互看一眼,点头认同。 “然而,”苏秦话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