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 章| 战稷下亚圣鼓舌 追千里痴子寻辱 (第11/12页)
,为外在,非内在。” “为什么仁为内在、义为外在呢?”孟夫子盯视告子。 “内在为心生,由内而生,如仁爱;外在为表现,由外而现,如行为。”告子应道,“譬如说,我们尊敬长者,是因其年龄长于我们,而不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敬重他。我们称白色为白,是因其外表是白色的,而不是指它的内在质地。” “外表之白与白马之白有什么不同呢?白马之白与白人之白又有什么不同呢?尊重一匹老马与尊敬一位老人的差别又在何处呢?是长者有义呢,还是尊重长者的人有义呢?”孟夫子发出一连串的质问。 “这么说吧,”告子进一步解释,“若是我弟我就爱他,若是秦人之弟我就不爱他。我是否施予爱取决于我自己的内心之情,是故仁为内在。我尊敬年长的楚人,也尊敬我自己的年长亲人。我是否尊重取决于对方是否年长,是故义为外在。” “爱吃秦国人的烤rou与爱吃自己的烤rou有什么不同吗?以此推说去,难道说爱吃烤rou的心情全都是外在的吗?”孟夫子又是两句反问。 这两句反问显然是在转移论题了。 见孟夫子这般不顾立论,出口就怼,左右皆驳,多有强词夺理之嫌,告子皱下眉头,看向苏秦,见他仍旧是半眯眼睛,似乎在听,又似乎没有。 告子吧咂几下嘴皮子,苦涩一笑,闭上眼睛,不再置言。 孟夫子也不想再与告子交锋了,目光移向陈相。 陈相正在忖摸两位高手的对话,没有注意到孟夫子的目光。坐在他身边的苏秦用脚尖轻轻顶他一下,见他看过来,朝孟夫子努嘴。 陈相抬头,见孟夫子仍在看他,紧忙拱手:“晚生陈相,素慕夫子大名,听闻夫子至滕,前往拜谒,不想夫子已回邹地。晚生赶至邹城,又闻先生来这稷下了。晚生遂又赶赴稷下,终于得见夫子,幸莫大焉!” “呵呵呵,”孟夫子笑出几声,回个揖,语气和蔼,“陈子辛苦了!” 趋身,“陈子不远千里追来,可有教轲之处?” “我……我……岂敢……”陈相一时情急,竟说不出话来。 “呵呵,那就随便聊吧。”孟夫子直起身子,“陈子是怎么晓得我这个老夫子的?” “先师陈良对夫子甚是敬佩,屡屡提及夫子大名……” “哦,你是陈良的弟子呀!他可是儒门大家,我与他见过一面,学问、见识在宋国首屈一指,无人可及呀!”孟夫子猛地想到什么,趋身,“方才你说先师,陈良他……” “先师于五年前过世了。”陈相语气沉痛。 “唉,真是可惜!”孟夫子轻叹一声,看向陈相的褐衣短衫,“哦,对了,你既是陈良的弟子,为什么不着儒服?” “我……”陈相嗫嚅一句,勾头,“是这样,先师走后,相与弟辛无着落处,听闻滕公为贤君,行圣人之政,遂至滕地,愿为滕民。滕君赐我们田宅,相待甚善,向我二人举荐楚人许行,说是许子由楚地而来,擅长神农之学,善于耒耧耕种。我兄弟拜谒许子,相见甚笃, 就……改拜许子为师,事稼穑耕耘了。” 背叛师门是欺师逾礼,大逆不道,孟夫子火气上来了,但有碍于学宫令及两位客人,不便发作,勉强压住,语气转冷:“你这寻我,没有什么事吧?” “有有有……”陈相急切拱手,“晚生是为滕君而来。” “哦?”孟夫子问道,“滕君怎么了?” “就晚生所察,滕君确为贤君,可惜仍旧未懂贤君治国理民之道。晚生得知夫子与滕君相善,此来是想请求夫子劝劝滕君,让他明白这些道理,与民同乐。”陈相一脸真诚。 “你且说说,滕君何处不贤了?” “贤君当与民同耕,同食,自食其力。然而,滕公未曾稼穑,却仓满库盈;未曾狩猎,却獾悬鹿陈。这是损民肥己,怎么能称得上是贤君呢?” 陈相千里追来,为的却是这档子事儿,且一脸真诚。莫说是孟夫子,即使苏秦、告子与田文,也是醉了。 三人不约而同地看向孟夫子,看他如何应对。 孟夫子略一沉思,倾身,盯住陈相:“在你眼里,何人为贤?” “神农氏。”陈相应道。 “轲非问古人!” “楚人许行。” “甚好。”孟夫子问道,“许子是自己种粟自己吃吗?” “是的。” “许子是自己织布自己制衣然后才穿衣吗?” “不是。许子着布衣。” “许子有冠吗?” “有。” “什么样的冠?” “没有染色的冠。” “许子的衣、冠是他自己所织、自己所缝的吗?” “不是。是拿粟换来的。” 孟夫子总算绕到点上,倾身:“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自己缝呢?” “顾不过来,许子太忙了。”陈相应道。 “他忙什么?” “许多事,主要是耕种。” “许子是用釜、甑烧饭,用铁犁耕种吗?” “是的。” “这些釜、甑、犁、铧等物全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