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0 章|见王叔白云伤感 打盐战楚王暗访 (第6/15页)
屈子何以断出此曲就是召南民风呢?” “回禀公子,”屈平拱手,“原妄断此曲,依据有二,一是此曲纯朴柔美,琴瑟和合而又不失刚正,与召南之风近似,二是舞者色彩服饰、肢体动作,均与召南之风相似。” “哈哈哈哈,”子启大笑几声,“好一个琴瑟和合、肢体动作呀,”看向白云,别有意味,“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见过君子了,这也‘觏止’了,佳人该当‘我心则降’才是。对不,我的小美人儿?”搂住身边的秋果,嘴巴伸过去,动作夸张。 秋果嘤咛一声歪进他怀里,两手勾住他的脖子,将嘴唇迎上。 君夫人也把身子靠向王叔,仍在恍惚中的王叔本能而机械地用臂弯揽住她的腰身,君夫人就势依偎过去。 显然,这是事先备好的一出戏,是有意演给屈平和白云看的。 船舱里一双一对,只剩下屈平与白云了,且又双双挨在一起,再无一点儿肢体动作,倒是难为情了。 但屈平依旧不为所动,正襟端坐。 白云瞄屈平一眼,扑哧一笑,洒脱地解开长发,将头猛地一摆,一头乌发幅度极大地甩向屈平,半是调衅地看向子启,语气揶揄:“可怜这首小诗,经公子一解,竟就是歪了呢!” “哟嘿,”子启急了,松开美姬,坐直,看向纪陵君,“王叔,小侄所解难道不正么?诗中所述,难道不是夫君在外,妇人苦候不见,愁思不得,忧心忡忡,热切盼望夫君归来,她好亲近么?” 王叔依旧盯在白云身上,神情恍惚,仿佛没有听到。 “屈子,”子启转对屈平,拱手,“你是大才,在下不学无术,敬请赐教!” 屈平淡淡一笑:“若是论《诗》,公子该当请教王叔!” 子启转向王叔:“王叔?” 王叔听若无闻,目光依旧在白云身上。 子启看向君夫人,努嘴。 “夫君哪,”君夫人脸色尴尬,拧他一把,“启儿向你求救哩!” 王叔回过神了,冲屈平笑笑。 “王叔,”子启指白云,“她说小侄解得不对,您评评看!” “解……解什么呢?”王叔挠头。 “瞧你,”君夫人笑道,“心神游荡到哪儿去了?是《召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呵呵,”王叔干笑两声,盯住子启,“你作何解?” “小侄的解是,”子启眉飞色舞,“诗里那位女子思夫甚切,忧心如焚,俟夫君回来,二人终于享受人间极乐,兴甚志哉!”指白云,“祭司却说我解歪了!王叔评评,小侄究竟是歪了没?若是歪了,又歪在哪儿?” “嗯,”王叔捋须有顷,“祭司所评甚当,此诗讲的并非思妇,而是君臣相思呀。君君臣臣,各安其道,离君臣苦,离臣君思。只有君臣和睦,琴瑟和合,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归治!” “哎呀,”子启摸摸头皮,吐下舌头,“听王叔此解,小侄真就是想到岔上喽!” “公子没有想到岔上,不过是想歪而已!”白云重复她的观点。 “岔就是岔,我这……”子启看向屈平,“屈子,怎就又成歪的了呢?” “就此诗所喻,”屈平略一思忖,解道,“王叔解作琴瑟和合,君臣融洽,为儒门之见,公子解作夫妻相思,人伦极乐,为俗民之见,各自成理。” “是了,是了!”子启兴奋起来,看向白云,“大祭司呀,屈子所解你可听见?芈启所解也是成理,哪儿是解歪了呢?” “如左徒所言,此曲为召南之风。”白云瞄一眼屈平,语气平淡,“风为民气之吹,此诗当是召南百姓借思妇之口讥讽时弊呢!公子不晓得苍生之苦,未能读懂此诗,所以解歪了。” “敢问祭司,”子启再挠头皮,“此诗所讽何弊呢?又是怎么个讽呢?” “讽的是征战之苦。”白云看向北方,“王命征战,不恤民难,丈夫秋日应征,或已喋血沙场,再无归期。思妇却不晓得,仍在晓盼暮望。思妇由秋盼到冬,由冬盼到春,由春盼到夏,不知不觉,秋日又至,希望、绝望并生于心,眼前不由生出幻境。在这幻境里,思妇终于看到其夫归来,于是男欢女爱,琴瑟和合,切切私情,溢于言表……”越说越慢,声音微微哽咽,“幻境过后,公子可曾想过?” 子启还没说话,秋果却联想到自己的家事及出征并战死的两个叔叔及两个弟弟,大受触动,放声悲哭。 屈平的眼眶也湿润了,深情凝视白云。是的,此诗他吟过不知多少遍,真还没有吟出这般感觉。看来,对于百姓疾苦,白云所感远胜于他。 王叔朝夫人努嘴,夫人会意,跟他走出舱门,来到船头。 君夫人小声嗔怪:“见到美人,魂都没了?” 王叔白她一眼:“你想哪儿去了?” “什么想哪儿了?”君夫人回嘴,“是你交待过撮合他俩的,说是只要屈平爱上这个妞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