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 芦苇中幽灵闪动包俊才雏鹰折翅2 (第2/2页)
渐地松开了……”马德魁弯腰端起地上茶杯,猛喝了好几口水。 说者是轻描淡写,听者是惊心动魄。 卞一鸣和陈皓仰起头了看着马德魁,王萍放下钢笔,搓了搓麻木且有点僵硬的手指。 “我见他不动了,就用手在他的鼻子上试了试呼吸,他已经不行了。我把他拖到河沟边,从口袋里掏出绳子系在他的脚脖子上,把他掀到河里面,很快就拖到了喇叭塘。” 绳子终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马德魁还真能想得出来,竟然会在水的浮力上做文章。 “拖了多长时间?” “顶多一分钟。” “案发地点距离喇叭塘有多远,距离你所说的喇叭河又有多远?” “案发地点距离喇叭塘有cao场的跑道那么长,距离喇叭河只有二十几步,就在北边,到喇叭塘的距离倒不算远,关键是芦苇太多太密,不好走。” 马清斋就没有提到这个细节,有些细节,如果不身临其境,单靠想象是不行的。 “你和包俊才在一起搏斗了这么长时间,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吗?” “我把包俊才往喇叭河拖的时候,从南渡口来了四个人,抬着一个担架,好像是送病人去桃源看医生的。我就在芦苇从里面蹲了一会。等他们走远了才开始动手。” “包俊才的右腿断了吗?” “是,我在他脚脖子上系绳子的时候,先系的是右脚,后来改成了左脚。” “为什么改成左脚?” “我发现他的右小腿已经不对劲了——已经拖下来了。” “坑的大小合适吗?” “坑太小,主要是包俊才的骨架太大。” “你是用什么工具挖的呢?” “用锹挖。” “你带了一把锹。” “是,锹是我在码头上拿的,“我来我客栈’前面有一个小煤场。” 马清斋作案之前的准备工作显然没有马德魁充分,用刀挖和用锹挖,那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马清斋曾经说过,喇叭塘是他事先踩好的点,坑到底能不能埋下包俊才,他应该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应该事先准备。凶手在作案的时候,心里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作案过程,可是马清斋是像在玩游戏。 “铁锹扔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把铁锹扔到喇叭塘东边的河道里了。” 王萍在“锹”和”喇叭塘东边的河道下面重重地划了两道波浪线。 “包俊才是不是又醒了?” “对,坑快要挖好的时候,包俊才突然动了几下,并且哼了几声,把我吓了一跳,估计是在水里面泡了一段时间,他醒过来了,我就扑了上去,死死地掐住了包俊才的脖子,直到他不动了才松手。” “后来呢?” “我砍下他的头以后,就把他掀到坑里面去了。” “衣服呢?” “在把他掀下去之前,我脱下了他的衣服。” “什么衣服?” “衬衫和裤子。” “衬衫和裤子的颜色?” “衬衫是白衬衫,裤子的颜色记不得了,颜色比较深。我用衬衫把书和练习本,还有裤子包在一起,又砍了几根柳树条把包和一块石头捆在一起。” “东西是扔下去的吗?” “没有扔,是放下去的。” “为什么不扔?” “我怕东西漂到水面上来,所以,用石头压在上面。” “不是有两块石头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