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节 (第2/3页)
途两个名字之间来回瞄了一眼,便选定了上官远途。 此事传回议郎阁时,众人都有些哑然,他们不得不承认,韶宁和的推断是正确的。 其后的几次会议,韶宁和明显感觉到,同僚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在与不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众人也习惯性地忽视他的存在;但是现在,几乎每一项议题的讨论,蔡衡宇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对此,韶宁和不骄不躁,凡事虚心谦让,即便自己提的建议被采纳,他也绝不去争功。如此一来,众人非但没有恶意排挤他,反而对他渐生好感。 九月下旬,成帝正式下诏,命征西大将军宋翊回京述职。 就在诏令下达的第二日,成帝又分别对上官远途和李往昔下了一道手谕,命他二人即刻启程前往西北驻军地,但不得走陆路,而是改走水路,尽可能避免与宋翊碰面。 至此,成帝想要重整西北军权的意图已十分明显,但一切进行得十分低调,朝中大多数人对此事尚一无所知。 九月二十九日,已经做好交接手续的李往昔,带了几名随行仆从,轻车简装地往琼华江码头驶去。 当他下了马车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停泊的船只,而是早早等候在船边的韶宁和。 “你……”李往昔有些意外,他此次自荐前往西北,同僚们虽不反对,但也并不看好,加上他自升任光禄丞之后,人缘便一落千丈,以至于根本无人过问他启程的日子,更不必说前来相送了。 虽说李往昔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并不因此而忧伤介怀,但当韶宁和的身影不经意地撞入他眼帘时,他多少还是有些唏嘘了。 “没有想到,你竟会来送我。”李往昔缓缓朝韶宁和走去,拱手作揖。 “还是那句话,你我好歹同僚一场。”韶宁和神色淡淡地回礼,“更何况,我初来繁京之时,你对我有过诸多帮助,韶某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李往昔听罢,不禁摇头苦笑。当初他主动与韶宁和交好,其中究竟参杂了多少真心、多少假意,相信以韶宁和的聪颖,必定不会毫无所觉。 然而事到如今,韶宁和却用一句“诸多帮助”来粉饰太平,让他不得不对韶宁和的隐忍功力望尘莫及。 言谈间,李往昔的随从们已陆续上船,船家看了看天色,提醒李往昔该启程了。 李往昔点了点头,又往韶宁和身后张望了一下,神色难掩落寞。 “他……没有来。”韶宁和知道他在寻找伶舟的身影,于是语意模糊地提醒了一句,瞬间浇灭了他心中微末的希望。 李往昔自嘲地笑了笑:“我明知道他不会来,但还是禁不住期待……我果然是天下第一大傻子。” 说罢,他向韶宁和拱了拱手,道了一声:“保重。”便转身登船离岸。 韶宁和伫立在风中,挥手目送李往昔远去,直到他所坐的那艘小船消失在视野之内。 然后,他转过身来,朝码头后方的巨大岩石处看了一眼:“别藏着了,出来罢。” 话音稍落,便见伶舟从岩石后边露出半个脑袋,问道:“走了?” “早就走得没影了。” 码头上风大,吹得伶舟宽大的衣袍上下翻飞。韶宁和远远看着他瘦弱的身影,总担心他会被风吹走。 他正为自己如此无稽的担忧感到可笑,却见伶舟直接从岩石上方往下窜。他下意识叫了一声“小心”,便要伸手去接,但还是慢了一步。 好在伶舟手脚灵便,从等身高的岩石上跳下来,落地一个缓冲,啥事儿也没有。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同时奉送韶宁和一记嫌弃的眼神。 韶宁和无奈一笑,略带报复性质地揉乱他的头发。 “明明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