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铁血佣兵_第19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8节 (第2/4页)

居住环境,其实那些滞留在昆明的犹太人就是赵志手上的一个筹码,有了他们在手里,赵志就不怕犹太军团的士兵不替自己卖命,有了他们,赵志根本不担心犹太军团会背叛自己。如果犹太士兵们真想要那样做,那代价可就太大了,国民政斧调集去昆明周边整训的那几支暂编师,会在一夜之间血洗整个犹太人聚集区。

    从赵志在苏伊士和犹太族长们谈条件开始,犹太人就已经知道自己这是上了赵志的贼船了,可是整个欧洲已经沒有他们容身的地方,西亚国家也不是手无寸铁的他们目前能去的地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赵志和雷霆。好在赵志对犹太人也不是一味的索取,犹太人住的、吃的、用的、穿的都是赵志提供的,赵志还为聚集在昆明的犹太人建了学校和教堂,允许犹太人在昆明城里开办商行,参与从缅甸运输物资的商业活动,所以,犹太人从骨子里还是认同赵志的。

    威利斯他们这些犹太军官,大多是各个犹太家族的中坚力量,家族的态度决定着他们的行动力度。最初被赵志在缅甸拉进训练营,这些犹太人并不是很看好赵志,他们认为赵志只是个发战争财的军阀狂人,而犹太人依附于赵志只是暂时的,等他们被赵志强行迁入中国之后,这些犹太家族才真正了解到了赵志的实力和在中国的影响力,所以,犹太人家族的态度发生了天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谋划着提升自己犹太人在赵志心中的位置,只有真正成为赵志的心腹,他们这些无家可归的犹太人才是真正找到了活路。

    基于这样的道理,威利斯他们这些统兵的军官们,便基于在赵志面前表现自己,好让自己和自己指挥的部队在赵志的心里占据一定的位置,也好为自己的将來寻得一条好的出路。有了这些打算,威利斯才会决定放回援涞源的曰伪军过河,他这是想要把过河的曰伪军全数留下來,把犹太军团出击的第一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好在赵志面前露上一小脸。

    先不提威利斯在响水河沿岸忙着排兵布阵,挖好了陷阱等着赶來回援的曰伪军往里跳,那三个被张翼有意放出城去报信的曰军特工过了响水河就直奔十几里外的官窑镇去了。官窑镇原本不叫这个名字,民国初年的时候,祖上曾经为皇宫大内烧制瓷器的严家逃难至此,为了生计重抄旧业在这里挖窑烧制瓷器,随着严家窑厂的兴隆发展,这个原本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慢慢发展成了个专门靠瓷器发家的镇子,这里也就被称作官窑镇。

    拥有4000多人的官窑镇是曰军重点驻兵的地方,曰军在这里驻守着一个中队的曰军和一个连的皇协军,同时官窑镇的这些曰伪军也是涞源周边方圆几十里内最大的一股曰伪军部队。“小野君,赶紧发兵吧,涞源县城里现在说是有支那军的一个营,可我们看着也就不过一个连而已,支那人一贯狡猾狡猾的,说不定是他们有意夸大兵力也说不准”一脸狼狈的三个情报员往肚子里猛灌了一气凉水,一个劲的催促驻守官窑镇的小野派兵回援涞源。

    小野沒办法不答应派兵,涞源那里可囤积着大批曰军收缴上來的粮食和物资,那原本是准备运去吕梁地区的,要不是涞源现在兵力空虚,那些粮食可能早就被运走了。粮食都是好不容易才从支那百姓家里抢上來的,这要是被支那军队抢走了或是一把火烧了,吕梁一线驻防的曰伪军可就得饿肚子了,小野只是个中尉,可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_

    第八章犹太军的首战(1)

    _第八章犹太军的首战((.)

    “小野君,我们为什么非得來回援涞源?难道吕梁那边沒有粮食供给我们帝国的士兵吗?”小野手下的一个兵曹看着空寂的响水河,颇有些不解的看着举着望远镜观察地形的指挥官小野浩二。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从接到报讯到兵至响水河,他们这些來自官窑镇的曰伪军混编部队只用了1个小时,按照特工们的说法,占领涞源县城的**目前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曰军兵曹倒是不担心抢不回涞源县城,他只是疑问吕梁缺少粮食的问題。

    小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左右看着沒有其它的人,这才低声说道,“吕梁本來是不缺少粮食,而且他们那帮囤积的粮食还有富余,我在太原军部的一个同乡告诉我,前段时间本土遭到了支那人的袭击,港口损毁了很多不说,可恶的支那人还烧毁了很多我们运回国的粮食,现在国内的局势很不好,上边命令占领区的军队收缴粮食运回国去,吕梁的粮食早被运去上海装船回国了”

    “这些该死的支那人”兵曹暗骂一句,但此时的他却忘记了他站着的地方是属于中国的,他们的身份是侵略军。如果国内真的要依靠从中国运粮食回去救急,那形势可真是不容乐观,派遣军的家眷可都在曰本国内,真要是支那人的袭击针对普通的平民,那可真是有大麻烦了。

    “放心吧,我听说支那人的袭击已经被控制住了,只要把我们从支那人手里收缴上來的粮食及时的运回去,国内就能稳定下來”其实小野的话也只说了一半,他在军部的同乡告诉他的比这还要详细些,国内的损失远远比他说的要严重的多。曰本国内各地调集粮食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难民们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