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节 (第5/5页)
是他豫州的部下,主力还是谢玄的北府兵。 那么好,双方都士气高涨,然后硬碰硬地来。8万以北府兵为主的晋军,对18.5万前秦军,东晋有没有得胜的可能呢?淮南之战时,彭超、俱难14万大军,一路进逼,士气高涨吧,在三阿,谢玄是以3万北府兵,将彭超俱难杀退的。然后节节胜利,直到全歼秦军,如果按这个比例算的话,北府兵为什么不能得胜呢? 如果这样说,可能还不合理,那就再退一步,北府兵打不过这18.5万秦军,但以北府兵的士气和战斗力,还有谢玄谢琰不会退缩的精神(这一点淮南之战已经能看得很清楚。淝水之战时,谢琰还是第一次上阵,居然第一个表示要出来挑战秦军),就算失败,就算这几个人都死在了淝水战场,晋军全军覆没,那么,北府兵肯定也会对秦军造成沉重的打击。就算只消耗掉了那个8.5万的零头吧。 那这时前秦就剩下10万人了,这时,苻坚再调整,从淮河边的寿阳,进军到近600里以外的建康,兵临长江。我们比照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100里时,谢安在建康布防的事,那么苻坚这10万人进抵长江时,东晋的长江防线,就早已周密布好了。淮南之战时,谢安曾派毛虎生以5万人镇姑孰,毛安之以4万人屯堂邑,谢石带水军守长江。东晋保卫京师的的中央军不及西晋多,但还是能够补充一两万。 那么最后,东晋就会和前秦以相当或者稍弱的兵力,隔长江对峙。前秦以这10万不习水战的北人,怎么打这个“渡江战役”?东晋只要守住长江,不必出战,苻坚也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且,江南的流民和士族的荫庇人口,随时都可以补充兵力,越拖,东晋这边儿兵越多。 苻坚会不会动用他的中军呢?当然,如果淝水前秦打赢了,这些人也暂时不会跑。那就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然后就征了几十万中国人当伪军,命令他们去进攻华北。这个仗可怎么打呢?在苻坚又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这些汉人要不临江倒戈,逃奔东晋,那就是怪事了。 所以说,公元383年的这场秦晋战争,前秦是没有获胜的可能的。如果获胜,只能是,谢安一开始就不准备跟他打,就认输。但只要不怕他,打起来,前秦就会失败啊。 从战役上说,最根本的问题,除了苻坚过于轻视东晋的军事力量外,更主要的,是出在了他这个60万的、汉人占了绝大多数的、不可能为他效力反倒有可能倒戈的中军上;再根本,就还是前秦的民族问题。所以,无论是陈寅恪先生,还是朱大渭、田余庆先生,在对淝水之战前秦的败因上,意见都完全一致,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民族融合没有基本完成,这个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第八章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前秦这一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咱们就把视角收回来,注视南方。 又一轮的“震恐” 应该说,不管苻坚的“大军”到底是怎么样吧,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可还是达到了。建康是一得这消息——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几乎是以扑天盖地之势,杀奔南方而来了,上至司马曜,下至士族官员们,是好好地惊慌了一把。想起上一回淮南之战时,那个“震恐”,是来得比较突然,秦军一下子就距广陵100里啦!人们这才觉得火烧眉毛了,好在,谢玄的反击打得又漂亮又迅速,没多久,这“震恐”就解除了。不过这一回,跟上次还是有点儿不一样。 上次那危险就在眼前,敌人在明处,谁都看得见,只要有人能把这个事儿解决,那就好了。可这回呢,苻坚弄得很虚啊,这一个“号称百万”,一个“扑天盖地”,你越是搞不清他到底怎么回事儿,你心里就越是惴惴地找不着北。而且,苻坚这声势一造,你都无法预料,他到底要从哪儿下手,前秦最厉害的主力又在哪里?武侠小说里不常说吗,“无招胜有招”啊,所以有时这个“虚”,比起“实”来,倒更有威慑力呢。 建康上下是一片惶恐,就让我们想起,赤壁之战前,曹cao号称“百万”大军兵临长江时,吴国那情形,那是武官要战,文官要降啊。不过,东晋和吴国还是有些不一样,那时的东吴还是诸侯国性质,可这时的东晋却是正经的“华夏正统”所在,这个“降”的份量,跟孙权投降曹cao可是不一样的。另外,要论起危险性,淝水之战也不及赤壁,毕竟那时曹cao已经兵临长江了吗。不过,这时东晋的朝臣们,可基本都是名士文官,皇上司马曜同志也绝没有人家孙权那样的本事。那么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这到底是打呢??还是……??于是,所有的人就又都开始瞧着谢安了,专等着他拿主意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