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10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7节 (第3/7页)

,但是小规模的战争还是在继续。

    任何和谈都是有着分歧的,北洋军方面还没有拿出具体方案来,但是已经提出了前提条件,那就是扬州的国民军部队必须渡江难返。而国民军方面自然是不愿意失去的扬州这个江北的桥头堡的。事实上,国民军的第四师主力已经完成了准备,部队已经陆续渡江中,准备接替警卫师驻防扬州呢。

    警卫师在前期作战中,可谓是损失惨重,现在全师不过剩下六千余人,急需进行休整补充恢复战斗力,而扬州方面陷入僵持后,冯国璋准照和谈倡议,也没有继续抽南京抽调部分对王汝贤的第七师和第二旅进行增援,如此情况下,也就让国民经济得到了难得的机会把警卫师撤出来。其实相对的,根据双方的和谈前提条件,双方都不能对扬州前线进行增兵,这也是第四师上去后警卫师就的撤下来。

    双方的秘密和谈正在缓和进行着,扬州战事慢慢平淡下来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双方都在利用着这个机会进行兵力调整,比如国民军派遣第四师接替警卫师防守扬州,而冯国璋也把休整并补充了兵员武器之后的第五师一旅组成一个混成旅前往扬州,接替已经作战多曰同样损失惨重的王汝贤第七师。历尽多曰攻坚战的第七师虽然重武器装备损失不大,但是人员损失惨重,也是急需要进行休整补充。

    双方这些小规模的兵力调整都在英国派遣的观察人员下进行,甚至为了保证和谈期间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事,英国驻上海的中国舰队派出了两艘军舰到达南京附近,用以表示存在。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双方的和谈进展却是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双方尽管都不想打,但是也不想大规模的和谈而造成内部的搔乱,这样一来尽管和谈一天一天进行着,但是双方提出的和谈条件都是天方夜谈,根本就说不到实际问题上。

    比如北洋提出要求,国民军必须撤出苏南地区这一点,国民军就是绝对无法接受的的,更加不用说后面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国民军控制下的各省财政必须上交中央,国民军由中央政斧进行整编。这根本就不是有条件的和谈,而是要直接肢解国民军了,如果真答应的话,国民军直接解散还来的干脆一些。

    北洋方面提出的条件荒唐,国民军提出的条件也不简单,首先是要求北洋军把南京北岸交给国民军管理,北洋军必须撤回徐州,同时承认国民军对闽浙江苏三省的控制,要求中央政斧任命陈敬云为东南宣抚使,全方位掌管闽浙江苏三省的军政大权。这个根本和读力没什么区别了,袁世凯脑袋来是一团浆糊都不会答应。甚至最开始的时候要求北洋军政斧罢免冯国璋,称冯国璋这个反动军阀破坏了国内和平,是人民公敌,这个条件被冯国璋得知后差点把桌子给掀翻了,而北洋的和谈代表杨度更是当场就立场,号称国民军要战争那么北洋就给它战争。

    这种荒唐条件自然是只能说一次的,第二天和谈的时候国民军的和谈代表国民军参谋部总务司司长郭恒思也就不说,然后围绕着北洋军撤出江北和陈敬云要当东南宣抚使这点来。不过不管是国民军的条件还是北洋军的条件都脱离现实,按照这情况根本就没法和谈成功。

    对于和谈进展缓慢,陈敬云不急,袁世凯也不急,反正只要事实上双方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就可以了,至于所谓的和谈那就慢慢拖着呗。

    所以在双方秘密和谈的时候,陈敬云依旧在上海处理了正常的公务,不过由于苏南地区的战事已经大体上结束,国民军的司令部也不能一直设立在上海,毕竟上海租界林立,外国人众多,可不是一个称为政治中心的好地方,陈敬云已经考虑着是不是该回福州了,福州那边的大本营已经多时没有回去,俗话说的好,久则生变,虽然福州里的郑祖荫和林文英那些人陈敬云不怎么担心,但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的,离开太久也不好。

    当然了,这目前还只是一个想法而已,现在国民军在苏南地区大军云集,陈敬云可不放心随便把这些大军放着不管。

    而随着国民军总兵力的进一步扩大,陈敬云觉得已经有必要设立军一级的指挥部了,总不能以后哪里发生一场大规模战争然后自己就得带着整个司令部奔赴战区不是。

    不过对于设立军级别的机构陈敬云一直都是极为谨慎的,以前国民军一共也不过五六个师,一个军配属两三个师的话那么军长所控制的力量就太大,一个搞不好就会被反噬,而且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军长之类的人选。但是现在国民军下面已经足足有十个正规野战师和一个警卫师,加上各省的重要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守备团,这总兵力已经十几万了,再继续保持司令部直接指挥各师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