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11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节 (第3/7页)

师。

    第三条就是,国民军控制下的各省必须向中央缴纳税赋,具体税额部分另行协商。这一条实际上是个表面功夫,谁都知道国民军不会把钱给北洋,但是现在北洋要的就是一个名义,哪怕一个省一年只给了一毛钱,那么也就代表着这些省份依旧处中央政斧的管辖当中,并没有处以分裂读力状态。这一点陈敬云倒是赞同的,和北洋军打了那么久他都没宣布读力啊什么的,甚至连任职军官都还会给燕京陆军部发去一份报告呢,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有一个中国,而现在燕京政斧就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斧,哪怕国民军和北洋军打生打死了,这一点陈敬云依旧不打算改变,他要的是取代,而不是读力。

    上面这些看上去大多数都是北洋军的要求,但是国民军同样也得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同样很重要的名义。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东南宣抚使(二)

    中央政斧同意任命陈敬云为东南宣抚使,统辖闽浙、福建两省军政事务。但是中央并给没有给出陈敬云对国民军所占领的广东东部地区和苏南地区的管辖权,名义上现在的广东都督依旧是陆荣廷、苏南也名义上归属江苏都督管理。

    然后很重要的海军归属问题,中央同意海军问题暂时搁置,原属于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的各舰纳入福州舰队,并且将不久后归国的前清订购舰艇拨入福州舰队,但是后续款项以及中央政斧前期用国债支付的造舰款由国民军支付。这一点可以说是袁世凯让了很大一步,这个退步并不是袁世凯所愿意的,但是面对海军众多将领的要求他不得不同意而已,海军将领们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中国海军弱小,必须维持一支统一舰队才能面对未来的海上威胁。

    袁世凯虽然想要争霸中国,击败国民军,但是想到现在北洋军既然已经不能够控制海军,手下不过剩下几艘小炮舰,而已经得到风声说那些前往接受军舰的海军军官已经开始接触福州舰队,就算自己不答应的话,那些归国的战舰怕也是要叛变到福州舰队那边去,索姓就大方一些,承认事实了事。

    “但愿这个陈敬云保存中国海军的种子吧!”

    这些利益交换很快就得到了双方的认同,虽然双方的密谈代表在上海签订合约,虽然双方相继发表通电,宣布战争的结束。

    国民军第四师开始从扬州撤军,为了遵守驻军数量,国民军第四师撤往杭州、而第五师则是撤往宁波方向,只留下了三个师在苏南,分别是第二师在南京、第七师在镇江、第一师在上海。

    北洋军也只在江北保持了第五师和第七师、第二旅撤往滁州、而第五旅则是撤回了徐州。

    一时间,双方进行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战争状态正式宣告结束,而巧的很,一月处黎元洪也是终于率领手下军队把湖北的革命党人的军队全部消灭,虽然黎元洪的实力大受损失,也总算是结束了湖北内战。这几个消息陆续传来,一时间国内各大报纸上都充斥和和平这个字样。

    各方人士都高调的赞扬陈敬云和袁世凯的风高亮节,放下成见维持国内的和平。

    加上这个时候第一次国会选择也正在慢慢进行中,一时间国内的人和去年清帝宣布退位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不管是北洋军还是国民军,这一次的停战只是临时而已,他们只所以停战乃是了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战争进行准备而已,而且下一场的战争已经不太远了。

    陈敬云以支持袁世凯当选总统的方式为自己换取了东南宣抚使的头衔,成为了国内第二个宣抚使。而身为江淮宣抚使冯国璋虽然有着宣抚使的头衔,但是却远不如陈敬云的宣抚使头衔意义那么重大。

    陈敬云的宣抚使头衔让他有了正式名义来统辖属下的闽浙两省,而不是之前的只能依靠国民军来进行军事统管。

    有了这个头衔后,陈敬云立即组建了东南宣抚使府,并在宣抚使府下设:军务部、民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工商部、教育部、交通部、监察部。本来是不打算设部的,这是为了避嫌,毕竟用部的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读力地方政权的印象,而这一点是北洋中央政斧坚决反对的,陈敬云要设立这些部门他不管,但是不能大摇大摆的搞一个和中央政斧一摸一样的机构,但是为了不给人示弱的印象,同时陈敬云也懒得改来改去,就直接用部了。北洋虽然反对了一二,但是其他省政斧基本也都是设部,见陈敬云不搭理中央的反对之后也就不出声了,反正双方都预备着下一次的战争,这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