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0节 (第7/7页)
的现在的财政余额连每年的外债利息都偿付不了。 所以在失去了曰`本最为注重的两项条件后,曰`本方面很快就失去了对这两条铁路的修筑,不过人家也没闲着,南边不成那就去北边呗,所以就是准备找袁世凯去了,准备在东北再修一条铁路,或者在北方再那几条铁路的修筑,要个驻兵权或者铁路沿线矿产专属开采权之类的。 如此一番过后,还没进入前期谈判呢,法国、俄国、曰`本就已经出局了,就剩下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这些国家的要求就正常多了,参考的是陇海铁路的模式,主要采用商业合作计划。 并且对陈敬云提出的半数铁轨必须用国产铁轨也是表示有限度的同意,另外也都表示可以让中国人担任分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对一些投资额以及经营年限和其他细节却是都有着差矣。 不过好说好歹这些条件都没有超出主权的范围,没有驻兵和矿产专属开采权的荒唐事。 而这些事情好坏也就是些许商业利益的事情了,陈敬云也就没有太多的参与,不过考虑到不久后的一战,陈敬云觉得又必要和德国搭上线,当然这不是说要去依靠德国或者支持德国的,而是因为根据陈敬云的认识,一战德国是输了的,到时候自己少不得会对德国宣战,那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所有德国投资都没收了,而且还可以和英国搞好关系。 不管是什么年头,和世界老大搞好关系是非常的必要而且是有好处的,虽然现在抱住了美国的大腿,但是现在的美国还缺乏底蕴,除了钱就不剩啥了,而英国身为世界老大话说还是很有底气的,将来中国收回租界之类的主权以及关税主权和废除其他的不平等条约,没有英国点头是不行的。 所以陈敬云是授意交通部和外交部多和德国接触,能拿多少钱就拿多少,看能不能坑他们一把! 第三百九十一章 德国和钨矿 根据陈敬云的授意,外交部主动的和德国进行的积极的密集接触,双方从铁路方面的事情一直是谈到了所谓的远东稳定,再到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比如钨矿、锑矿、猪鬃、桐油等等。 共和政斧的主动积极外交让德国的外交人员有些意外,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之前甚至包括此时,德国的对话政策和辛亥时期一样,那就是维护德国在青岛以及辐射到整个山东的根本利益,任何威胁到德国在山东利益的都是德国的敌人。辛亥时期山东爆发的起义说要收回青岛以及取消不平等条约,这让德国赶到了极大的威胁,在其实力范围内大量捕杀和驱赶革命党人,由此造成对南方革命党人的排斥态度,这也是当初德国为什么支持袁世凯的原因所在,要知道当初德国可是比英国还早支持袁世凯,袁世凯当上前清内阁总理大臣的时候德国驻华公使甚至登门拜贺。 而最近的两年时间里,德国也一直是袁世凯的支持者,相对的和南方诸多军阀的关系自然就差了些,至少和陈敬云是没什么接触,至于辛亥年的时候陈敬云大量购置德国退役军械的事情那完全是礼和洋行的商业行为,就跟英国驻福州领事为了个人利益联系英国银行家给陈敬云提供私人风险贷款一样,这个和整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一直以来,国民军和德国的关系一直是很平淡的,谈不上友好,当然也不会和之前的英国对国民军抱有反感态度,而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个和德国的利益范围集中在山东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国民军的军队没有踏进山东范围内,那么德国就不会太过在意。这一次要不是铁路招标的话,估计双方都还联系不上。 一直以来有些平淡关系的共和政斧现在却是主动的积极联系德国,并且是除了谈铁路外,还谈及了德国向来注重的稀有矿产等战略物资问题。德国本土缺乏了众多的战略资源,又不像英国那样殖民地遍布全球,所以在一些战略资源上被限制的很死,德国商人几乎是奔波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各种工业原料。 而这个年代中国有什么是德国想要的呢?稀有矿产中有钨矿、锰矿、锑矿、锡矿等。另外还有中国特产的战略物资‘猪鬃’,另外还有中国的传统出口物资桐油。 这个年代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家,手中有的只有各种工业原料能够被列强看上,外贸的话就只能出口这些工业原料,然后换取列国的工业产品,然而中国随便说了几千年的地大物博,但是实际上资源并不多,铁矿、煤矿、石油都不算多,稀有矿产和特有的农作物也没多少,如果说中国有什么矿产多一些的话,那就只能说是钨矿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