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4节 (第4/5页)
兵工厂可是要拿到了钱,给工人发了工资,采购了原料后才能生产出武器来。加上国民军中的军人薪资给的充足,没有什么克扣军饷的事情,然后还有抚恤方面的花费,再者一个大花销就是军队的伙食费用,养着几十万人吃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由于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军人的伙食要远比普通农民乃是小康人家的标准,虽然不可能天天大鱼大rou,但是大米白面那是管够的。不然吃不饱军人就不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硬要训练的话估计就会训练出一群皮包骨来。在这个普通农民一年到头都舍不得吃几顿自己种出来的米面,小地主家里还得吃番薯,小康市民花了大半收入买粮食都只能吃粗粮的年代!管饱就是招兵的最有力保证,很多人来当兵真的只是为了吃饱饭而已…… 为党为国,为了华夏复兴这些词汇是不适合对普通士兵们说的,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觉悟,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国家民族是个什么玩意,早庚子年的时候,直隶的民众们可是跟在了八国联军的后头提供了八国联军的后勤保障,还艹着一口京片子遗憾说:“瞧,那洋人真猛,把官兵杀了个屁滚尿流,那场面把唱大戏还要精彩三分。听说他们还把颐和园给抢了个精光,可惜啊我当时没在,不然肯定也能抢几件珍宝的!” 这些理想和信仰,只适合对那些年轻学生说的,庚子年教育改革后经过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那些学生,造就了中国第一批民族主义者,只有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热血年轻人们,才会在陈敬云的“华夏复兴”口号下义无反顾的投身军旅中,并不惜奔波数千里赶来福州去报考福州军校。 要养着那么多只认军饷和伙食的军人,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着美国方面的资金支持还好,不但能养着现有的部队,还能继续扩军,但是要是失去了这一资金来源,那陈敬云可就要抓瞎了。 财政部的安华林为了凑集军费可是想破了脑袋,诸多方法都是用上了,除了传统财政收入外,财政部还在华夏银行中发行了‘统一债卷’这种国家债卷,和当初的‘光复债卷’不同的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而采取了更高的利息,并且只设定了五年的还款期限,虽然说等五年后要还款本息会造成庞大的财政压力,但是现在也是顾不上那么多了。另外禁烟司的收入也是节节攀升,高泽炎为了更好的搭理鸦片和香烟两种事务,都已经是没有在民政部任职,专心但他的禁烟司司长。而禁烟司的收入也是随着国民军占据的地盘扩大而越来越多,尤其是控制了上海后,直接让禁烟司的收入翻倍,而香烟的收入也是节节攀升。 不管是传统收入还是非传统收入,却都是无法满足国民军的庞大花销,以前是这样,将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是如此。 安华林已经对陈敬云说过,军队规模如果还继续扩编,到明年年初再扩编三个师以上的话,那么军费的开销将会占据高达五成以上的财政收入,这说的还只是维持费用,还不包含在战争所需要的费用在内。 面对如此庞大的财政压力,有充足的外援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如此情况下,陈敬云不得不重视和美国方面的联系,甚至心理面已经是策划着是不是该和美国人继续商谈,再签一个第三次援助条约,可是这关口上,陈敬云却是听说了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要离职准备回国了,这让陈敬云担心了起来。 美国和南方共和政斧的关系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和私人的联系很密切,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嘉乐恒认为陈敬云有能力统一中国,并对曰`本保持不友好的态度,所以才能极力的让美国国内支持陈敬云,可以说两次条约的签订和嘉乐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情况在嘉乐恒离职后却是会变的不确定了,因为陈敬云不知道接任的美国驻华公使是不是还会和嘉乐恒一样看好并支持自己,要是来一个人不看好自己,转而支持袁世凯的话,那岂不是麻烦大了。 虽然国与国之间是利益关系,但是现在中国的局势和各国驻华外交官的关系也是非常大的,简单例子如果不是嘉乐恒极力支持,美国肯定不会这么干脆的对陈敬云支持,同样如果不是朱尔典的坚持,英国也不会把袁世凯捧起来,说不准就支持陈敬云了呢。 要知道,现在的陈敬云不是不想和英国搞好关系,甚至一直为此而努力,他和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爵士的私人关系可是很不错的,而且各方面也没有表现出反英的态度。可是因为朱尔典前期定下的远东外交政策,陈敬云的努力根本就没用处。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各国的驻华外交官员是能够极大的影响各国的对华内部军阀的关系。毕竟对于英国而言,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稳定并虚弱的中国,至于是袁世凯还是陈敬云来完成统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不管在英国看来,不管是谁完成了统一,最后都不得不和英国打交道,他们两人中的谁都没有能力损害英国在华利益。 在私人观念影响到整体战略的时候,美国驻华公使的人选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对于陈敬云来说,当然是希望嘉乐恒继续当下去的,至少这两三年内是需要嘉乐恒这样的人来支持陈敬云。 陈敬云心中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