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1节 (第1/7页)
眼见追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国民军的第九师以及第五师掉头北上沙河镇,准备击溃徐树铮的第十一师然后北上,一方面是为了向蚌埠进军,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切断冯国璋第二军利用津浦线快速北逃的打算。 双方在江北地区投入十余万兵力激战数个月后,江北战役以国民军大胜而告终! 此役的意义远超之前的巢湖战役、合肥战役的意义,之前的这些战役胜利虽然也重要但是起不到关键作用,而江北战役,则是彻底分出了双方在安徽、江苏地区进行的决战胜负。 国民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也宣告中国民军在国内战场上已经占据了主动权,下一步人们已经是可以猜测到国民军会继续北上进攻,一举击溃北洋军的剩余兵力,攻占山东、河南甚至燕京。 第四百一十六章 热烈反响 辛亥大军阀416_辛亥大军阀_ 北洋军在江北战败的消息很快就大范围的流传了起来,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固有消息传递渠道的流通,但是更重要的是南京共和政斧对江北大捷进行了及时而大范围的宣传。 根据报喜不报忧的原则,当初国民军第五混成旅在明光遭遇惨败的时候,国民军上下对这个消息进行了封锁,非但没有外传而且就连国民军内部的中下层军官也只是第五混成旅遭遇了一定失利,但是具体损失怎么样是不知道,而国民军的普通士兵们则是半点都不知道,更别说普通人了。虽然说北洋方面也对所谓的明光大捷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是北洋军可是没有南京共和政斧那样有着完整的宣传部门并且有着新闻检查等手段掌控了辖地的媒体,所以北洋很少会主动的对战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有也只是仅限于北洋军内部的通报。 而陈敬云为了营造南京共和政斧强势的印象,为了扩大影响力很早就选择姓的进行的宣传活动,而对于大型的军事胜利更是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除了宣扬国民军的赫赫武功外,更重要的自然是为了提升国民对南京共和政斧的支持,为了提升民众对他陈敬云个人的支持,而且更是希望用国民军的节节胜利来获取更多工商阶层支持。 国民军不断的宣传,把前线的胜仗进行了扩大化宣传,让国民军统治区内的民众对国民军更抱有信心,增加陈敬云统一中国的信心。而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好处处多多的,首先第一个点就是应征来当兵的人数在这段时间内急速上涨。 这个年代的士兵是一个职业,不管是国民军还是北洋军可都不是什么义务兵制度,而是募兵制,国民军现在可做不到强制农民子弟来当兵,拉壮丁这种事情更是不可能办到,不是陈敬云不想弄义务兵制度,而是因为国民军在南方诸省的统治基础还是极为薄弱的,现在能够把税收集中起来并实行军政分离就已经是极为难得了,对基础地区的控制力度并不强,所以拉壮丁,强行摊派抽丁这种事情还办不到。如此情况下要吸引壮丁来当兵,除了高额的军饷和良好的伙食供应外,国民军的胜利也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很多人还是很怕死的,就算是能够吃饱饭和有着高额的军饷可拿,但是很多人还是有所犹豫不敢去当兵的,毕竟现在是战争年代一旦去当了兵那就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裆上,随时都能丢掉小命。别看现在国民军成立才不过两年多时间,但是战事频繁,中高级军官们一个个是春风得意持续升官,但是一将成万骨枯,从福州起义到现在,累积起来国民军的伤亡人数没有十万也是有五六万的,去年的一场苏南战事就是伤亡了两三万人,而今年的江北战役中,别看各个国民军部队依旧保持了大体上的编制,但是有些部队的士兵都已经换了一遍了,以身为国民军绝对主力的第九师为例,从巢湖战事开始已经累计伤亡高达五千余人,参谋部陆续为第九师补充了四千人的新兵才让第九师持续保持着完整编制和战斗力。而第五混成旅这几个月的累计伤亡也是高达四千余人,第八师也有五千人。 从七月份开始,国民军已经从各省设立的新兵训练营中为各支部队输送了高达六万多人的新兵,其中部分是为了扩编四个混成旅而补充的兵员空缺,而剩下的全都是用于补充各部队的战斗损失。 从发起芜湖渡江战役到现在,国民军已经累计在安徽、江苏两省的战场上伤亡了高达三万人,而且阵亡的比例相当高。本来当场阵亡是没有那么多的,但是由于国民军和北洋军乃至其他军阀部队一样,卫生系统及其薄弱,虽然国民军已经竭尽全力为伤兵们提供治疗,包括南京、上海、杭州在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