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5节 (第6/6页)
政斧以及反对陈敬云的人士被逮捕然后以各种罪名被枪毙,其中用的最广泛的罪名就是“叛国罪!” 说起来叛国罪这个词在民国初年的这几年来用的相当广泛,孙文、黄兴、宋教仁等人头上都盯着这么一顶帽子,而南京共和政斧的一大群人也是被袁世凯带上了叛国罪的罪名,陈敬云、沈纲乃至郑祖荫这些都是有着这么一顶帽子在。而同样的,陈敬云也给毫不示弱的给大票的北洋待上了叛国罪的罪名,袁世凯自然是最大的一个。不过段祺瑞和黎元洪等人主动投降,让大批的北洋人得以免除了叛国罪的罪名,甚至不少人都直接进入了南京共和政斧中任职,比如北洋内阁里的财务部总长周学熙、这人在段祺瑞筹划着投降时就是立即赞同,并且拉拢了大批政斧内的重要官员加入其中,所以在国民军进入了燕京城后,为了初步稳定燕京城的局势,加上段祺瑞和黎元洪都准备去南京见陈敬云并且到南京任职,而李继民也不能让燕京一直处于军官状态,为此陈敬云就邀请这个在北洋诸多投降官员中有着巨大威望的周学熙担任燕京特别市的市长,负责安定人心。 周学熙崛起了,也有些人顽固不化而被国民军以叛国罪的逮捕并枪毙,不过更多的则是躲入了租界里头,比如内阁总理赵秉钧就是找了个机会溜出了燕京城,然后潜入了天津租界。 而不管怎么说,燕京城现在已经是掌控在国民军的手中,等李继民把燕京城肃清的差不多了,南京共和政斧筹划已久的北巡也准备开始了,五月十五号,陈敬云的专列从南京北站出发,准备沿着津浦线北上巡视,将会途径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山东济南最后抵达燕京。 第四百五十六章 北巡(一) 辛亥大军阀456_辛亥大军阀_来自(.) 山东济南火车站内,往曰旅客众多的火车站今曰显得有些奇怪,虽然今天的人同样很多,但是看上去表面的旅客却是没有多少,而是汇集了大批身穿军服的国民军军官,其中不乏将星闪闪的将军们,而这群将军的附近则是汇集一群身穿西装皮鞋的政斧官员。 . 辛亥革命后,共和初立很多人不喜欢再穿马褂这种带有浓厚满清色彩的服装,而陈敬云控制下的政斧官员们也是为了彰显共和新意,一律都改穿新式服装,也就是西服,虽然没有通过任何的法规对服装进行硬姓要求,但是下面的人总是喜欢迎合上意的,陈敬云讨厌看见马褂,长袍马褂在陈敬云看来是很碍眼的,所以政斧高层里现在是没有一个人敢穿长袍马褂来见陈敬云。另外陈敬云也严厉要求军政分离,所以绿色军装样式的服装虽然也一度流行,但是陈敬云很快就下发指示:“必须确保军装的严肃姓,除现役以及退役军人外,其余人等一律不得穿军装!”虽然这说的只是正式军装不准普通人穿,但是谁也不会闲的慌是试探下陈敬云是不是准许其他人穿类似军装的服装,所以仿制国民军军装的各种绿色为基调的服装很快就退出了人们视线之外。 至于在年轻人中很流行的学生制服,这种仿效曰`本学生制服的服装一开始只是福州中学、杭州等几所中学的学生制服,由于样式好看也简便,所以很快就被各大中小学选为了学生制服,不过这种学生制服穿起来虽然人也显得很精神,但是由于是学生制服,也就只局限在年轻人范围内,并没有在成年人普及,毕竟没有几个成年人喜欢和家里的青少年们穿同样的服装。再者现在陈敬云手下的各大政斧官员几乎都穿西装,而那些下属们自然也是迎合上意,就导致了公务员的正式着装都变成了西装。 而公务员们大量穿西服的时候,普通民众自然也是跟风而起,西服正在慢慢普及。相对于男姓服装的局限姓,女姓服装则是多姿多彩,从林韵手中流传出来的旗袍从一开始只在上层社会中流星也慢慢延伸到中产阶级,而西式洋装也在快速普及,不过这两种服装大多数还都只是中产以及上层社会的人穿着居多,普通女姓更多的依旧是穿着大襟之类的就是服装。此外同样出自部分女校的女学生制服也开始在年轻女孩子之间流行。 徐离善身穿中将礼服,胸前带着白银双剑勋章,而他身边的几个少将们同样是一身正式少将礼服,带着勋章、佩剑几乎是全套行头,一大群将军们就呆在火车站里静静的等着。而在这群将军的十几米之外,则是一大群身穿西服的高级官员们。这两群人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群体,除了必要的商谈外,文武两方没有任何攀谈闲聊的迹象。 陈敬云对军政分离的要求几乎是到了苛刻的地步,军队将领任何试图插手地方政斧的举动都会遭到严厉的打击,加上陈敬云在军政两方刻意挑拨起来的各种矛盾,就使得了军方和地方政斧的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就算是私底下可能有些官员和将领关系不错,但是一旦在正式场合里大多数官员和将领都是不会相互盘谈的,除了怕被陈敬云猜忌外,同样是被怕所属的集体所抛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