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21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节 (第3/5页)

向南方的中国装甲集群展开反攻,于此同时驻扎平壤的曰军一个师团也是开始紧急北上救援,而在釜山的那个师团也是被命令紧急北上。

    白川义则已经是开始组织撤退,甚至是打算主动放弃了丹东这个桥头堡,不得不说白川义则的反应是果断而迅速的。

    而如此一来,那就是丹东前线的第八军和义州郡的临时第一兵团拼命的想前推进,而曰军的在这两个地方一边是组织撤退一边是集结重兵向南反攻,试图重新打通铁路线的通道,最不济也得取得南返的退路。这种情况下,左玉刚的装甲集群就是开始面临着庞大的进攻威力了。

    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沈纲等一大群将领都是对装甲集群抱以极大的信心,但是装甲部队的防守能力如何,这一点却是很多人都是没有底的。尤其是带领装甲集群的将领是左玉刚的时候,就更让诸多将领担心起来。

    左玉刚善于指挥进攻作战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左玉刚对于防御作战甚至是撤退的能力如何,说实话连左玉刚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这辈子就从来没防守过也没撤退过!

    从国内统一战争再到前些年的数场演习以及到今天的丹东战役为止,他左玉刚一直都是进攻再进攻,从来就没有防守过或者是撤退过,而他率领部队进攻的能力再这场丹东战役里头一如既往的得到了验证,而接下来装甲集群却是需要守住了,从来没进行过防守作战的左玉刚也是有些头皮发麻。

    不过沈纲和陈敬云都是知道左玉刚的优点和缺点的,所以也是给左玉刚配了个得力的助手,也就是装甲集群的参谋长曹阳清。曹阳清虽然年纪也不大,但是在国民军里头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将了,他出身于前清北洋武备学堂骑科,辛亥前在第二十一镇任职,辛亥后参与了南方联军进攻南京的战事,积功到团长,不过第一次南北和谈后黄兴裁撤南京周围的部队,曹阳清也就和很多军官们一样选择了去其他省份投军,有些去了广西,云南或者是北上,而有些也是去了福建投靠陈敬云,曹阳清投了国民军后,凭借资历和能力很快升迁到了第一师任职11团团长,要知道当时国民军一共才那么几个师而已,团长已经是绝对的高级军官了,不过没多久第一师就在镇江遭遇惨败,当年第一师的那场惨败不但让陈卫华被撤职,就连第一师的其他中高级将领都没什么好果子吃,曹阳清在战时虽然没被撤职,但是战后还是被调到了福州军校当老师,整整错过了两年的大好机会,那两年里正是国民军快速膨胀的时候,包括左玉刚在内的一大批将领都是那个时期里登上了高位,而他曹阳清依旧只是个上校而已,后来北伐成功后国民军规模大涨,到西南战争时已经极度缺乏中高级将领,这曹阳清才被重新启用,如此他才搭上了国内统一战争的末班车给自己挣下了这一份功劳,随后凭借着资历在1918年的时候被晋升为少将,这从军之路算得上是坎坷了。

    曹阳清和左玉刚比起来,曹阳清算得上是比较传统的军人,单论进攻能力那是拍马也赶不上左玉刚,但是这人能够在南方联军时期就当上团长,在早期的国民军里头也当上团长,而且还能够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期里从一大票上校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被晋升为少将,可想而知此人不简单。当年虽然受第一师战败镇江的影响,但是当时他的11团也是防守得当,后来的作战中也多次进行了防守作战,所以对防守还是很有一套的。

    在曹阳清的辅助下,左玉刚的防御部署也没有出现太大的漏洞,不过左玉刚的姓格和装甲集群的进攻能力就已经决定了装甲集群不可能只是简单的防守。

    在曹阳清的建议下,左玉刚是决定了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装甲集群的机动和火力优势,主动出击,利用时间差先后击溃各部曰军。

    自从战争进入了阵地战后,战术已经是变的相当成熟,基本上各国陆军的战术都是相似的,那就是集中兵力取得突破点,然后突入敌军纵深,打破敌军的交通,指挥,通信以及后勤体系,使得正面敌军出现混乱动摇,然侧后的部队配合正面部队发起进攻,迫使敌军发生全面的崩溃,而一旦敌军崩溃也就代表着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

    简单说就是进攻,包围的不管重复,而部队的交战也是和排队枪毙时代集中起来不同,部队的交战区域往往很大,一个师的正面能够达到十公里以上甚至二十公里,而一场大规模战役设计的范围也是动则超过百里,现代战争里头已经不可能出现数万人一起冲锋的那种对阵场面了,其战斗基本上是小规模一个点一个点进行的,战斗场面大多数以排、连为核心进行,会围绕着一栋房屋,一个小村庄进行反复争夺,是以点带面的形势。

    然而这只是传统步兵的战术,对于装甲部队而言不适用。左玉刚手下的装甲集群从来就没分散过,手下的主力,也就是第一装甲团的那一百多辆坦克就没分散使用过,而且左玉刚也不准备分散使用。

    而现在,左玉刚就是带着整个装甲集群一起,准备迎击曰军第六师团残部。

    整个装甲集群一起行动,13团的裴中尉和李上士也是坐上了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