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22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3节 (第1/6页)

    就连已经从海军中退役并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海军中将魏瀚也再一次拿出了他的优秀作品,设计出了一款三万五千吨的战列舰,另外还有现任舰政司司长秦逸中将的一款作品。除了这两位中[***]舰造船界的大佬们的作品外,年仅二十五岁就已经设计了和沈级轻型巡洋舰以及担任过尧帝号总副设计师的舰政司造船科科长韩通林上校也是拿出了首次大型战舰的设计方案。

    虽然这三个方案都有着三万五千吨这个相同点,但是其他的却是不尽相同,比如魏源中将的设计是依照炎帝级战列舰为蓝本,简单的说就是进行了缩小化,通过减少防护能力来保持九门十六寸舰炮的庞大威力。但是秦逸中将提出的方案则是缩小舰炮的口径,提出了装备四座三联装十二门十五寸舰炮的方案。而韩通林上校的设计方案则是采取四座双联装十六寸舰炮的方案,这些方案各有优劣,海军内部一时间也是争论不休。

    第五百九十章 装甲和动力

    前后两次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都没有更改对战列舰的限制,除了限制各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外,更是对单舰姓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三万五千吨,舰炮口径不得超过十六寸。

    而这两个限制的条件让各国的战舰设计师们头疼不已,因为他们发现设计战舰时,如果要采用十六寸舰炮并且还能取得相应的防护能力时,那么排水量至少需要四万吨,这一点从曰`本、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的新式战列舰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说明,不管是最早服役的中国炎帝级战列舰还是紧随其后的曰`本加贺级战列舰或者是美国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这些战列舰的都是装备了十六寸的舰炮,而他们的排水量无一例外都是上升到了四万吨以上。

    虽然防护能力有所差别,不过这主要是因为这三款战舰的航速和主炮不仅相同,比如加贺级是十门的主炮和二十六点五节的航速,防护能力也较低。美国的南达科他级拥有最强的火力足足十二门主炮,以及最强的防护,但是速度很悲剧。而中国的炎帝级的火力垫底只有九门的主炮,防护能力居中比加贺级强一些,但是远不如南达科他级,但是炎帝级的航速却是最快的,足足二十八节的最高航速让他成为了现今世界上最快的战列舰。主力舰里头比炎帝号还快的不是没有,但那些都是战列巡洋舰,比如曰`本的天城级,比如英国的胡德级,再比如美国的列克星敦级,这些战列巡洋舰速度是快了,火力也不算差,但是防护能力却是太差。

    从目前的战列舰发展情况来说,装备十六寸舰炮,标准排水量达到四万吨以上的战列舰才是合格的。

    然而华盛顿海军条约却是硬生生的把战列舰的排水量限制到了三万五千吨,这就让战列舰的设计也遇到了条约型重巡设计的尴尬,那就是想要火力就没防护,要么就是有了以上两者却是没了航速,总之:火力,防护,航速这三者必定要牺牲一个。

    而在各国的海军中,哪怕是最为注重航速的中国海军也是把火力放在了第一位,要不然当年也不会为了让炎帝级装备上九门的十六寸五十倍主炮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航速进行妥协,从最初设计的三十节降低到二十九节,而施工的时候再一次被迫降低航速到二十八节。

    由此可想而知,在各国海军将领眼中,火力依旧是战舰的第一要素,这一点不但体现在条约型战列舰的设计上,跟体现在各国所进行的条约型重巡的设计上,各国进行万吨重巡的设计时,无一列外都是选择了条约限制的上限八寸炮,而选择了八寸炮后又为了保持速度,就被迫放弃了这些万吨重巡的防御能力,由此造成条约重巡几乎是清一色的薄皮大馅的货色,和中国在建的世广级以及之前服役的华太级一万五千吨重巡完全不是相同等级的类型。

    基于这一点,中国海军最新式条约型战列舰的首先设计目标就是火力,海军方面提出新式战舰必须尽可能的拥有最大火力。

    而设计的次要因素就是航速,东海大海战中不但曰`本得出了未来主力舰必须拥有高航速,而中国海军同样是更坚定了主力舰高速化的原则,所以海军提出新式战舰必须拥有和炎帝级一样的航速,以便在未来的海战中和炎帝级能够进行战术上的配合。

    至于防护能力,那就是在满足了火力和航速的条件下能够做多好就是多好了,而在给防护分配的有限重量中,海军根据未来海战的交战距离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空中观察的条件下交战距离可能会出现视距外交战的情况下,那么战舰的防护重心就应该进一步侧重于水平装甲的防护,因为在远距离的炮击中,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