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23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节 (第1/7页)

    中国历尽这么多年的土地改革,取得的成效虽然不小,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根子里的问题,那就是农民依旧吃不饱饭!

    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为了让阻力降到最小,采取的是政斧出面向地主承租土地,然后政斧方面再向农民原价转租土地。这也就是当年国社党在统一中国之前就已经提出的“土地公租”,土地公租的最大作用就是避免了农民和地主产生直接接触,而地主和政斧之间形成的租约关系里,地主成为了弱势的一方,自然也就不能随便提高地租了。

    在施行土地公租法令的开始几年,中国又是颁布了‘三五限租令’,规定土地的田租不得超过年产出的百分三十五。如果遇上灾年的话,由政斧进行了核实后还可以进行减免地租。这些加在一起,让国内的无地农民获得了喘息之机。

    国社党统一中国后的1918年,原先只在闽浙苏南以及皖南等国社党统治核心地带实行的‘公租转购令’面向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法令规定了农民向政斧承租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后,那么就可以对所耕种的土地提出优先购买权,而土地所有者不得进行以任何理由拒绝。

    而考虑到农民一时间无法拿出那么多的金钱来一次姓支付费用,规定了可以用长期付款的形式的。而且这个付款是可以用所产出的农作物来支付的。

    这个公租转购令就是把田租变成了地款,以往农民交上五年、十年的田租那天地还是别人的,但是现在同样交上五年十年的田租,但若干年后这土地就是自己的了。

    可以说,当年的公租转购令才是真正让陈敬云获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诚然当年为了推行这个公租转购令遇上了极大的阻力,甚至国内还爆发了好几场的叛乱,但是在陈敬云一手抓着军队,一手抓着农民的支持强行推行下去后,这些年来也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然而这些工作做下来后,虽然做到了让农民拥有了土地,但是依旧无法让所有弄明都吃饱饭的。农民吃不饱饭,那就谈不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子不在于他们有没有土地,而在于他们能不能吃饱饭,土地只是确保他们吃饱饭的一个途径而已。

    “现在国内还有着众多的农民兄弟辛苦劳作一年但是也吃不饱饭的,难道这问题在他们自己身上吗?绝对不是,问题在那里呢?有些地方地少人多,有些地方天灾连年,而这些我们能怪老天吗?不能,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外,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移民,比如我国的东北三省,那里有着富饶的土地,但是人口相对较少,那里完全可以再解决五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陈敬云对着下面的人群扫视了一眼,下面的这群人一个农民都没有,不是军政官员就是商界的人,但是并不影响陈敬云对着他们说农民问题:“要想真正的解决农民问题,除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移民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提高粮食的产量!”

    “去年农林部的统计里,去年我们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是一亿三千七百万吨,而去年根据民政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数量为四点六五二亿人,这样算下来我们的人均粮食是多少呢?只有两百九十五公斤,连三百公斤都达不到。远不如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四百到五百公斤的人均粮食水平。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增加了不少,但是相对应的耕田总量却是没有增加太多,而更重要的是粮食的单产量没有增加。去年民政部统计的南方水稻亩产量才三百九十斤,而小麦更是一百六十斤都不到,这个粮食的单位产量是远不如南洋地区的地区的粮食产量的。那么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很简单,一个是是改良粮种,二个就是扩大化肥的应用!”

    陈敬云对着这些军政要员以及对于商界人士说农民问题可不是随便说的,农民问题可不是单单农民自身的问题,这是一个全国姓的大问题,和军政两届以及工商界都有着巨大的关系,比如陈敬云说的这个化肥就和工商界关系密切。

    “改良粮种我们现在已经在做,国家农林部下属的研究部门已经在海南等南方省份进行了水稻粮种的改良研究,但是这个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却是需要时间来积累,也许是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出成果,而在这之前,我们要提高粮食产量需要靠什么呢?”

    说到这里陈敬云才算是说到了今天的重点上:“那就是化肥!化肥对提高粮食产量是有着巨大而明显的效果的,这些年大规模应用化肥的地区里粮食产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地区!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中国有着十几亿亩耕地,如果都能够用上化肥的话就足以解决我们粮食不足的问题,粮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