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2节 (第1/3页)
“头疼了?” 大手覆上额头,孟清和老实的承认,的确是头疼。 捏了捏额际,虽然醉了,沈瑄灌他酒的事却一点没忘,想起昨夜的遭遇,孟十二郎头更疼了。 看来,他对大明勋贵的了解还很不够,尤其是某位侯二代的真实性格,相当有待发掘。 第七十八章 意外的礼单 宿醉的滋味很难形容,骑在马上,除了头疼,胃也是一阵阵的难受。 到了王府,孟清和的脸都开始发白。他有点后悔,早知不该婉拒沈指挥同乘的美意,比起下马走不了直线,看人有三个脑袋,面子算什么? 王府守卫验过腰牌,府内已有一名着紫色葵花衫的宦官迎了出来。 “咱家见过沈指挥,孟同知。” 孟清和笑着拱手,“白听事。” 狗儿已被燕王赐姓白,与三保赐姓郑异曲同工。 三保在郑村坝立功,狗儿在白沟河崭露头角,侯显在蒙古活动,已有几支部落表示出内迁的意向。孟十二郎不得不感叹,燕王身边果真是卧虎藏龙,连宦官都不简单。反观建文帝,最得用的除了齐泰就是黄子澄之流,还要加上个李景隆,输掉皇位真心不冤。 燕王今日在承运殿议事,除了沈瑄孟清和,张玉,朱能,谭渊,徐忠等大将皆在列。郑亨与陈晖算是第二梯队。大将陈亨在白沟河被平安重伤,至今卧床不起。都指挥滕聚死于战中,燕王好生安抚过他手下的将官,如今陈亨与滕聚手下各个磨刀霍霍,发誓要为主将报仇。 人心可用。 道衍和尚趁机向燕王提议,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正是打出河北,进攻山东,锋指南京的最佳时机。 “上天与之,何能不取?” 不需道衍多说,燕王本就打着冲出河北,迈向全国的主意。 庆功宴是为进一步聚拢人心,顺便让归附的南军看看,跟着燕王有rou吃! 跟着朱允炆有什么,仁义道德,孔孟之道?圣人学说能当饭吃吗?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必须来点实际的! 朱棣十分擅长演说,几句话就能引起众人美好的联想。 跟着燕王造反有rou吃,有酒喝。等到成就大业的那一天,分田分房子是基本,官运亨通美女环膝更是不在话下。针对追随自己作战的蒙古骑兵们,朱棣表示一样不会亏待,牛羊没问题,草场更没问题!反正都是空头支票,开多少都不心疼。 燕军被鼓舞了,南军被感动了,连蒙古壮汉们都是热泪盈眶。 长生天,这份职业简直比铁饭碗还要铁饭碗。 吃饭住宿全包,薪水照发,福利年终奖样样不缺,连娶老婆的人生大事都有专人帮忙解决。 再也没有比燕王更好的雇主了,必须跟着燕王造反! 孟清和落后沈瑄一步走进殿中,他还是第一次正式听宣到承运殿中议事。以前是级别不够,现在算是正式打入了燕王造反队伍的核心团体? 众人到齐,燕王马上开始了表演。 “今少帝为jian臣所惑,违太祖高皇帝之制,弃太祖高皇帝之法,孤奉太祖高皇帝遗训起兵靖难,是为扫除朝中jian臣,匡扶设计……辗转数月,大事未成。孤食不知味,夜不安枕,泪湿长襟……每每思及,孤便痛心疾首!” 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孟清和都能背下来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开口就是吾乃中山靖王之后一样,洪武帝的遗训是燕王扛在肩膀上的招牌,是他造反的遮羞布。哪怕把耳朵磨出茧子,他也必须天天说,跟着造反的团伙组织成员也必须听,还要听得激动,听得真诚,听得陶醉。 等燕王说完套话,马上高举双臂,王爷英明,王爷千岁,王爷威武!太祖高皇帝泉下有知,必定力挺王爷!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洪武帝被彻底“代表”了一回。 如果能表示抗议,朱元璋肯定会一脚踹开皇陵的大门,怒吼一声,代表个xx!老子什么时候力挺儿子去造孙子的反了?! 只可惜,英明神武一辈子的明朝太祖高皇帝在地下蹦高跳脚,鞭子甩得虎虎生风,也影响不到燕王一星半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