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9节 (第2/2页)
皱眉。 太祖高皇帝亲自立下石碑,宦官敢干预政事,发现就砍头。剥皮充草是官员的待遇,宦官无权享受。 “爱卿,一定要用锦衣卫和宦官吗?朕……”建文帝很是犹豫,“或许可从勋贵中择选一二?” “陛下,此计非锦衣卫同宦官不成。” “果真不成?” “果真不成。” “……好吧。” 建文帝又一次被方孝孺说服了。当即命方孝孺起草诏书,召锦衣卫千户张安觐见。至于为燕王送信的宦官,建文帝选定了王景弘。 在皇帝看来,一直随侍在他身边的王太监,忠心应该没有问题。 旨意一出,连王景弘都不敢相信。 方孝孺挖了坑,建文帝仍觉得深度不够,自己又挖了两锹。 当真是天意弄人,点背不能怨社会。 “陛下,臣一定不辱使命!” 张千户是难得的忠心之人,虽然以敏锐的直觉察觉到此行定是有去无回,无论燕王中计与否,自己的项上人头都将不保,仍毫不迟疑的接受了任务。 不接受也不行。获悉如此机密,又蒙皇帝亲自召见,敢拒绝,同样是死路一条。 王景弘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奴婢此去,不能再侍奉陛下,陛下一定要保重龙体!” 建文帝难得给宦官一个好脸,温声安慰了王景弘几句,还给了他不少赏赐,自以为得到王景弘的忠心。殊不知,眼前这个泪流满面的宦官,正暗地中盘算将计就计,将朝廷兵力不足,京城空虚的消息一并告知燕王。 正愁消息送不出去,方大学士当真是及时雨啊! 一番谋划之后,建文帝三年十一月,锦衣卫千户张安和内侍监太监王景弘带着方孝孺拟定的诏书出发了。 出了南京,两人一路北上,进入山东之后,在济宁分手。 张千户快马加鞭赶往北平,王景弘奔向燕王驻军的定州。 彼时,河北境内大雪漫天,若非有坚强的意志力支撑,张千户怕会在中途壮烈,没见到朱高炽就被冻死在路旁。 距北平二十多里的孟家屯,角楼上的青壮发现了行迹可疑的张安和同行的几名护卫,当即报告了族老。孟重九做主,将这行人的踪迹告知里中巡检。 “亏了十二郎三个,咱们才有今天的日子。现今不比以往,大家可都要警醒些。但凡有一点不对,也要立刻报知巡检,或是入城上报大令。” 族人们点头纷纷称是。 十二郎带着两个堂兄在燕王麾下,官越做越大,孟氏一族都是水涨船高。 十二郎又仗义,哪次回来,族人不得了好处?就算帮不上大忙,也不能像孟广孝一家扯后腿。大郎做得叫人事吗?没有十二郎,孟氏一族都要被他带累遭殃。 里中巡检得到消息,两口吃完一条鸡腿,呸一声吐出骨头渣子,一把抓起腰刀,“这几个八成是朝廷来的探子,赵三,马上给大令送消息,李柱子几个跟老子一起走!抓住了,肯定是大功!” 北疆之地,民风剽悍。巡检和县衙的差役都有相当的战斗力。上阵拼杀稍逊一筹,砸棍子拍板砖却是熟手,寻常边军都比不上。 堂堂锦衣卫千户,被一个不入流的巡检敲了闷棍,张安头晕眼花,两眼冒星星,栽倒在地。众人一哄而上,跟着张安的校尉力士个个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 人被捆到宛平县衙,一顿水火棍抡下来,张千户咬牙坚持,硬是没开口。 咱是锦衣卫,不能掉了面子! 贺县令是谁?亲自抄家伙同南军对砍的猛人,政务水平甲等,搏击技术一流。 不开口?没关系,继续揍! 屁股不打烂不算完。 张安仍在咬牙硬扛,校尉和力士却撑不住了。一名校尉惨叫着开口,将几人的身份以及张安怀揣诏书的事一股脑说了出来。 有了第一个,其他人也接连招供,大致同校尉说的一样,都知道张安怀揣诏书,到北平为求见世子。至于方孝孺设下的离间计,除了张安没人知晓。 几棍子竟然敲出一群锦衣卫,贺县令当真没有想到。 抡棍子的衙役更没想到,竟然有幸揍了锦衣卫的屁股! 想想洪武年间令人闻风丧胆,能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北镇抚司,衙役们手心冒汗,精神却极其的亢奋。 职业生涯中能揍一次锦衣卫,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今日之后,完全可以对人吹嘘:“老子是硬汉,纯爷们!不相信?老子可是连锦衣卫都揍过!” “有密诏?搜出来!” 贺银一声令下,衙役们一拥而上,连负责笔录的文吏都撸袖子上阵。 张千户奋起反抗,奈何双拳不敌四手,外套里衣,连靴子都没保住。 白条条的趴在地上,张安目眦皆烈,手握成拳,头顶冒烟。 奇耻大辱! 衣服撕开,腰带拆开,靴子底也被断开,仍没发现密诏的影子。一个衙役灵机一动,解开张安背着的包裹,露出里面的信封,众人的动作齐刷刷的停住了。 这衣服,扒得太没有价值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