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清帝国_第5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1节 (第6/6页)

大型文体活动现场、特定地区的武装保卫;边境管理例如边界巡逻及守备、出入境检查、缉毒缉私、打击偷渡以及海洋管理;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例如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抢救、防火灭火、人员救援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例如地质勘查、自然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任务。战时协助国防军进行国土防卫。

    整编后的内卫部队总人数达到2百多万,装备了各型安装着各类专业设备、具备各项专业性能的飞机、汽车与工程机械和船舶等,拥有强大的机械化作业能力。

    尤其是近年来,国防军陆航和海航部队的装备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大批汰换下来的、状态依旧完好的各类旧型号飞机经升级改装后变身为各型专用的森林灭火机、医疗救护机、气象观测机、资源勘探机、环境监测机、通讯中继机、海洋监测机等。这些飞机源源不断的进入内卫部队各部队所属航空单位服役,促使内卫部队航空兵部队迅猛发展壮大,大大提升了各部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快速反应能力。

    直属内卫部队的空降兵部队已扩编为一个总人数为1万5千多人的空降师,继续做为国家安全局处置国内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部队遂行使命。该部队在安全局情报处的支持下,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闻风丧胆的强力组织。而情报处在李局长的亲自组织下,触角遍及国内各个领域并且向全球扩展,不计其数的素质极高的情报人员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捍卫着大清帝国的健康与利益。

    广大内卫部队的其他各部队也是各司其职,同样在各条战线上奉献着他们的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他们维护了大清帝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造就了一个秩序井然、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国内建设环境,护送着新时期国内各项事业在一条蓬勃发展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大清帝国按照国民议会制定的具备21世纪科学发展观念的思路规划改造和扩建的30多个各省传统首府城市和新兴城市如安远辖区的华兴和定西、黑龙江的兴安、库页岛的光复、吉林省的海参崴、南华省的南华等以及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等主要农作物产区已经与北宁辖区的几个中心城市连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这个国家基础战略框架的建成,从规模上已基本上能够满足大清帝国近期发展的需要,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应该转向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方面了。

    至此,大清帝国就将原来的以规模化经济建设为主的国策转变为以改善民生、完善国内基础建设上来。在此基础上借鉴北宁辖区的发展经验,以上述中心城市为重点,统一、合理、科学的规划发展现代农、工、商业和科研、文化、邮政、通信、广播、就业、医疗、教育等以及与国民的衣、食、住、行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发挥这些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大力推动城市周边地区以及附近农村的发展。

    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工作首先从各个中心城市的现代工业领域开始,就是在继续不遗余力的加大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将分散在这些城市中的众多官办工业企业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需求进行国营改造与重组,全部划归给了十几个新成立的大型国营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与经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下,依靠国家科技、军事和财政等方面提供的强劲支持,让这些综合实力雄厚的新公司与世界强国各个国营或是私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广泛竞争,以争取到尽可能大的资源份额和商品市场。

    这一时期,大清帝国在继续扩大基础工业产品出口的同时,开始向全球各国大量销售各种专为出口而设计的、采用国内过时技术和工艺的家用机电产品以及机床、汽车、工程机械、飞机、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产品。这些产品优先供应朝鲜、中南半岛诸国,之后才开始供应全球市场,掀起了世界各国新一轮的采购风潮。其结果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业原料和出口利润比以往速度更快、数量更大的涌入大清帝国国内,大大加快了大清帝国整体工业科技和工业产能提升的步伐。

    而到此时,康凡和他的伙伴们都已经很清楚,大家那个要让大清帝国成为当代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共同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工业的强大,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农业了。而农业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从前是、现在也是、未来也应该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工业首先就应该是为农业服务的,让大清帝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是其最终使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