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巨盗_第2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节 (第4/4页)

是,唐辙一离开茶楼,杨举便大声的向着台下的众士子道,“至庸十分感谢各位对我东林的支持,虽然因名额有限,不能让更多的年兄参加与万松书院的这一场比试。可是,至庸对众年兄的感激之情,却不敢稍减。至庸来时,带来了几本先生最新板刻的专讲‘致用’的新书——《明经世文暂编》。一会儿,我会让人在门口发给众位年兄。

    凡到场年兄每人一本。”

    这些茶楼里的士子们本来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样子,这时听到杨举的话,又都高兴起来。这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杨举的送书,更重要的是杨举对他们的重视。读书人向来都有这个毛病。他们不怕吃亏,最怕别人瞧不起。杨举的这几句话,无疑是抬高了众人的身份,使他们的面上也光彩起来。

    而对于杨举来说,无论此次与万松书院的比试是胜是败,他都要尽力的拉拢士子们的心。这是他们东林党一向以来的传统,也是他们一向来的优势,所以,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在各地的士子们心中树立起东林党的良好形象。

    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电视、互联网这些新闻媒体,文人们便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和代表。谁赢得了天下士子之心,也便是赢得了舆论、赢得了民心。

    而浙江,向来被浙党看作是大后方和老巢,浙江的士子们,也几乎全是浙党的支持者。为了能在浙江这个对手的大本营里播下种子,杨举他们这一次也是花了心思和血本的。

    好在,东林党的多数重要人物,都是家资巨富。钱,对他们来说,倒不是什么问题。

    送走了这些捧场的客人,就该轮到俞仁他们这四位重要人物了。当然,还有一位不太重要的徐胖子。

    俞仁看了一眼早于他们报名的两位仁兄。这俩位是一对兄弟,兄长叫吴鹏,弟弟叫吴鹰。这两兄弟长的有五六分相似,都是属于一表人才型的。不仅仅身材修长、面色白皙,还都同时留着一小缕淡淡的胡须。两人也不是浙江人,原籍松江府,不过是随家人暂住在杭州。

    可是考试的时候,他们还是要回原籍考的。明代的科举制度便是如此,这就跟我们近代的中考、高考要回原籍考差不多。

    俞仁看到这两兄弟嘴上的胡子便感觉不舒服,看他们模样,不过二十五六,也只比俞仁大五六岁,却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

    杨举与几人客套了一翻,便亲自领路,将五人引上楼。

    吴氏二兄弟也不客气,当先便跟着杨举身后上了楼,在卢象升的推让下,俞仁只好跟着吴氏二鸟的屁股后面上了楼。

    俞仁才走到楼梯口,便见方才的那个小厮还站在原地。只是这时,他已换上了一副讨好的笑容,似乎很怕俞仁跟他算方才拦架的罪。俞仁并不多看那小厮一眼,便直接跟在几人后面上了楼。

    第五十二章 大言不惭

    云间茶楼的二楼明显比一楼小,桌子也摆的比一楼少的多,总共只有九桌,光看这些桌椅和周围的摆设,便知道,这儿比一楼要高档多了,邻桌之间的距离也显的宽阔许多,上楼的地方还摆了几盆吊兰之类的花木。其中,临窗的三张桌子都用屏风围了半面。

    俞仁满意的暗暗点头。他自从穿越到了大明,这还是第一次到这样比较有档次的地方来。

    可是,杨举引着众人,并没有在二楼停下,而是引着他们直接上了三楼。

    俞仁走上三楼,感觉又大不一样。整个三楼只分隔成了两间,一侧留下了一条宽宽的走道。三楼与其说是茶楼,不如说是会客厅。这儿不仅了桌椅,还有书架、盆景、古玩之类,简直就跟大户人家的书房一般模样。

    这间包房的一面正靠窗户,放着两张窄长的案桌。案桌的一边分别摆上了四张木椅。这儿的桌椅都相对比较的矮,显然,这儿并不是用来吃饭的,倒更像是茶桌。

    坐在这儿,居高临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街面的一切。再向前,就是西湖了。

    杨举引众人坐下来,很自然的,俞仁便与卢象升、徐胖子坐在了一排,而吴氏兄弟则与杨举并做一排。两桌相对不过数尺,说话倒也很方便。

    那位“赵先生”待几人落坐,便领着云儿姑娘走进来。两人的手里分别托着一盘茶碗。

    “赵先生”一面捧茶,一面道,“这是去年的雨前龙井,各位见谅了。因为今年的新茶还没有上市。不过水倒是绝对的山泉好水。”

    说完,“赵先生”小心的将几个茶碗放到几人的面前。她先是给吴氏兄弟那一桌捧茶。这两兄弟并不为意,只是点了下头。杨举也只是笑了笑,并没在意。到给俞仁捧茶时,俞仁赶紧站起来,说了句,“不敢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