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7节 (第7/7页)
作战,这种透明效果会比海上作战起到的作用更强,最简单的一条,海军的后勤物资都是自己携带,靠着舰船的庞大载货量以及海军相对较少的人数,海上作战的特点等,粮食弹药补给一次就足够维持很长时间。 而陆军就难以做到这一点,由于投入兵力众多,就算囤积了大量物资,一旦后路被断,只要有几次高强烈度的战役,那些弹药就会迅速消耗尽,在缺少弹药补给的情况下,再先进的武器也会成为废铁,士气会狂降。 这些海宋帝国军人要做到的,就是要利用这种战场单向透明,尽量地转化成绝对优势。 和海上作战不一样,就算知道对方的存在,想要在海上中途伏击也很难,大海空旷,没有那么多地形利用,容易变成正面决战。当然仍然有优势,以逸待劳在那种战斗中都会占据优势的。 但如果是陆地上,可以做的文章就太多了,刚刚见识到这一神术的军方大员们在经过几天的惊讶和适应后,已经大大兴奋起来,开始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战略计划,而每个计划在战场信息单向透明下,成功率都大大提高。 战斗中最重要的一项要素就是信息,在找到能够实地看清楚敌人的每一处兵力布置,乃至他们指挥官举行的军事会议,就算最反对这场战斗的高级军官也不由地认为只要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就可以轻易取得一场大胜,区别只在于时间和损失的大小。 “从他们的战略部署来看,敌人不想主动进攻,呈现防御姿态,在整个中东地区布置了一百六十万左右的军队,他们主要驻防的地点不是内陆城市,而是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城市,剩下的军队则扼守着亚洲通向欧洲的军事要道。显然他们想尽量在内线作战,借助海军和铁路线的优势与我们对峙。” “我们的海军可以凭借实时战场地图在海上派出狼群截击他们的运输舰队,除非他们每次都派出大量主力舰队护航,否则这些港口城市就算有着海路补给,成本也会极其高昂。” “最高领导的战略决策已经下来了,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放血,第二步锁喉,第三步致命。为了彻底消耗殆尽对方的战争潜力,我们整体战争策略不是速战速决,而是派出陆军先封锁这些港口城市的陆上通道,迫使他们只剩下海上补给一条路,这时候我们就会派出大量潜艇组成的猎杀舰队对他们的补给舰队进行攻击,如果对方派出护航舰队,我们将根据对方护航舰队的规模,进行针对性的游击战。我们在印度洋海域拥有三个港口作为海军游击作战的军事基地,这些港口中都建立了强大的岸防炮阵地,足以抵御敌方海军的进攻。 海军将充分发挥狼群战术,在主力舰数量落后的情况下,不断针对敌方海军的弱点进行放血。我们表面上是动员了大量陆军,一则迷惑对方,二则让对方将大量物资投入到陆军,无法对海军进行大规模的增加舰船,最后的决战还是在海上,只有海军的决战才足够致命,欧美联盟的核心就在于海军,只要解决掉他们的海军,就意味着我们占据了战略主动权和绝对优势,美洲共和国无法对欧洲大陆提供军火物资和粮食输入的情况下,一群欧洲国家只能在我们帝国陆军的铁蹄下颤抖。” …… 冯夏如只能听懂这些高层将领关于一些战略级别的商议,涉及到底层调配细节就不明白了,只是按照对方的要求,不停地转换影像内容。 她也知道帝国上层定下这个策略的背景,第一次海上决战虽然获胜,但正面海战两次失败,最后的胜利还是主要靠陆军获得的,长期以来海军都抬不起头来,这点被许多致力于海军的穿越众耿耿于怀,尤其是当时的海军舰队司令何明宇,更是坚决要求这次决战中必须要在海面上击败敌人,挽回海军的尊严。 后来的扩张中,一直没有机会与欧美海军进行海上主力舰队的决战,而且欧美由于海军传统,仍然发展地比他们更快,这五十多年发展下来,使用内燃机动力,排水量超过三万吨的主力战列舰也只有14艘,而对方的数量已经35艘,这种差距随着双方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大,对方的科技发展变得更快,主力战舰的许多技术装备都比对方落后一到两代,让直接海上决战变得不可能,只能通过战场的单向透明,通过不断袭扰,削弱对方的海军实力。 海军战舰打沉一艘重新补充起来就要一年以上,更不用说熟练的水兵,远不是步兵补充起来那么容易,而大炮和枪支的补充起来就容易许多,在有着强大近代工业技术的美洲共和国看来,只是下多少订单的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