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9节 (第2/3页)
地等着做无本之萍吧?!反正日本人一时半会儿还打不到南洋来!英国人和法国人也跟德国人不是一伙,不会把大家当作犹太人第二! “不,绝不!”唐仁礼狠狠地捏了捏拳头,咬牙切齿。再苦,再难,他也必须坚持下去。中国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寄托。如果中国亡了,他无法想象原本在南洋就是三等公民的华侨,会落到什么样的下场。记得在临上船前,当地一名土生土长的华人三代,曾经问过此番归国运送物资的组织者,为什么要救助一群早已跟自己不相干的人?那名平素笑得像个弥勒佛般的侨领立刻被痛苦扭曲了脸,整个人都像头受了伤的狮子般长身而起。 他的话,至今还回荡在唐仁礼耳畔,每一个字,都异常清晰:“以前咱们挨了欺负,好歹还能赌气说一句,大不了老子回中国去!如果中国亡了,再挨了欺负,咱们可就连说句硬气话的资格都没有了!没有了啊!你明白不明白!”(注1) 注1:关于南洋华侨支援抗战,并非酒徒杜撰。在八年抗战期间,光是南侨总会就先后招募了三千多名技术工人回国。而在1939年,华侨捐献的钱财物资,占了国民政府战争支出的百分之二十! 第四章 荣誉 (四 上) 又在迷茫与期盼中等了一个多星期,七月下旬,唐仁李汇同察北军分区总部附近几个游击支队来的地方干部,化妆成行脚商人的模样,将弹药藏在装杂货的马车上,踏上了北去的征程。 时值盛夏,正是塞外风光最好季节。然而沿途中却很少见到往来的旅人。战争对华夏的破坏并不止在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上,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这两年也低迷到了极点。虽然日本人架在沿途市镇的广播喇叭里,不停地传出少女明星李香兰的欢快歌曲,街边书摊上也重新摆出了北大教授周作人的怡情散文,但写在人脸上的憔悴与迷茫,却远非几首歌曲和几篇短文所能冲淡。每一个从膏药旗下经过的身影,脊背差不多都是佝偻着。然而偶一回眸,目光里流露出来则全是仇恨。(注1、注2) 为了躲避小鬼子的检查,“商队”尽量不进城。即便需要补充干粮,也是找个僻静之处先把马车藏起来,然后派几个人由老交通带领着,到镇子里的粮店里就近购买。每次买完了就迅速离开,绝对不在集市上做过多耽搁。 拜塞外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所赐,沿途中可供马车隐藏的地方并不难找。而草原上的城镇规模都很袖珍,即便刻意避开了它们,也绕不了多远冤枉路。不但唐仁礼等假冒商贩这样绕,一些趁着天暖北上做生意的真正行脚商人,也同样轻易不会穿过城镇。在野外绕路走,可能遇到土匪,也可能遇不上,倒霉的概率是最多是百分之五十。穿城而过的话,进城门要交一次税,出城门再交一次税,加上给汉jian和地痞的孝敬,倒霉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是个做生意的,就知道该怎么走。 日本鬼子和伪军也知道商贩们都不愿交税进城,所以想方设法在野外也设了很多临时关卡。但这些关卡设立之后,往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失去了大部分功能。里边负责检查货物并向商贩征税的汉jian要么成了被养熟了的“家雀”,对所有过往行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被地下抵抗者找机会清除,身首异处。从而成为继任者的榜样,让后者彻底明白远离小鬼子的庇护范围后,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行脚商贩们一直有搭伴儿赶路的传统,越是兵荒马乱年代,越喜欢抱团取暖。这样做一则可以增大所有人抵御马贼劫掠的能力,二来也可以借机互相交流各地的商品行情信息。因此,即便最终目的地并不一样,只要沿途有某一段重合,就会尽量往一堆里凑。 唐仁礼和一众游击队干部虽然是冒牌商贩,但为了不引起太多关注,也只能随大流。在路上绕了三天之后,他们就跟另外两伙绕路北上的商贩们彼此熟悉了起来,自然而然,三支队伍就变成了一支,互相照应着一起往前走。 其他游击队干部还好说,本来就是普通人家出身,加入了游击队之后负责得也是后勤和生产方面,形象和气质改变不大,与行脚商贩们凑在一起,很快就打成了一片。轮到唐仁礼时,可就有点麻烦了。作为被一名华人“猪仔”的后代,他的长相原本就跟北方内陆人有很大差别。每顿饭入口之前,还坚持向主感恩,落在外人眼里,愈发显得神神叨叨。(注3) 好在交通员老何早就准备,第一次向外人介绍时,就把他说成了受了洋和尚蛊惑,又被财东抓回来继承家业的大少爷,倒也能挡住很多双怀疑的眼睛。但同行们在感慨洋和尚害人之余,难免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