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爵门嫡女_第7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1节 (第5/5页)

,皇宫里的那位还真是乱点鸳鸯谱,本就够乱了。不过,乱了好啊,乱了算不出来,只能事后知道,省心!”慧浅一抬头就看见双星移位,都不必掐指,张口就来,然后也不问过智浅的意思,将智浅强制扶进了禅房。明明智浅是师侄,慧浅是师叔,可智浅已经油尽灯枯,慧浅却返老还童。

    第二天,给舒朗和于静的赐婚圣旨就传到了于府。

    于珊得知圣旨内容的时候,也是震惊了一把。倒不是说舒朗与于静不配,这俩人,一个极动,一个极静,组起来倒是有意思的很,可不论前世今生,舒朗的姻缘莫非是握在了圣上手中不成?怎么圣上总能给舒朗赐成婚呢。

    因为于静已经过了及笄礼,所以,于府接了圣旨就给于静准备嫁妆,至于仍在尼姑庵里的大小姐于倩,因被于二爷舍弃了,所以被所有人‘遗忘’了,时日尚短,于二爷气都还没有消,所以连在二房都不能提,更不用说在老太太面前提起了。

    舒朗已经十九岁,家是西北的,舒府在西北也是响当当的府邸,配于静也不算埋汰她。只是眼下战事起,舒朗暂时没有留居京城的打算,便打算让于静等他两三年的时间,等战事过了,他必定敲锣打鼓的迎娶于静。

    可于静并不乐意,少女怀春,难免就将京城看成了她的伤心地,她也没有那么大的胸怀,能在一年后看着于蕴与齐彦成亲,是以,双方协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是能省则省,两人稍显仓促的完婚。

    特殊时期便只能特殊处理,舒朗与于静的婚礼不算热闹,甚至因为男方无人显得有些冷清。可新婚夜,于静看着舒朗愧疚的脸,一下子就释然了,这不是舒朗的错,是时事的过错,也是她的坚持,让舒朗为难了。两人相互体谅,倒是成就了一段佳缘。

    春去秋来,转眼就过了两个年头,于珊和于楠都过了及笄礼。京兆尹门前的红榜上,已经持续贴了半年的捷报,却仍不见蛮族降书。

    百姓到京兆尹看红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两年,不同于边关的水深火热,京城很是安稳,民心未乱,朝堂上太子与四皇子同时监政,圣上休养生息,从不曾出纰漏。

    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天,红榜上写着,蛮族将派使者来京,请求和亲休战。

    一石激起千帆浪,皇室还有三皇子未娶亲,佳仪公主未定亲,这和亲,究竟是迎娶三皇妃还是公主出嫁?百姓虽不能参政议政,可猜测还是可以的,一时间,赌坊找到了新生意,就压究竟是三皇子娶蛮族公主还是佳仪公主许给蛮族王子,只不过皇家无家事,这些虽是饭后消遣,可也只敢偷偷的,并没有明目张胆。

    可笑的是,此事直到第二天早朝,圣上才知晓。与当初谢爵爷上递的折子一样,太子将此份军报当场平常的捷报处置,擅自做主,直接发于京兆尹,张榜公布了!

    其实太子也是好心,他只是为了显示蛮族已经穷途末路了,一时欣喜才抢在上报朝廷之前公之于民,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许是遗传自其生母的朴实,太子生来就带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在他心里,已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奉为明旨。

    原本圣上也是看中了太子这点,才在气消允太子复起后,将京兆尹榜交由他打理,因为只有太子在收到捷报的时候,能最大程度的渲染,鼓动民心;也只有太子在收到败讯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揣测出百姓的反应,最大程度的安抚民心。他几乎是‘与民同乐、与民同悲’的典范。

    圣上从不曾怀疑,太子是守国的明君。可是,在这种尚不安稳的时候,将皇室至于百姓之后,是很不得圣心的。

    尤其令圣上恼火的是,太子的意思,是佳仪公主外嫁,此举与蛮族来使的意见不谋而合。只是太子与蛮族的想法不一样,太子是宁愿蛮族掺上大盛王朝的血脉,也不许大盛王朝的皇族掺上蛮族的血脉,对于民族,太子是很护短的;而蛮族则是看中了佳仪身上来自母族的血脉,总能牵制谢爵爷一分半分的。

    太子此提议,毫无疑问地将谢府、于府、木府尽皆推到了他的对立面,唯有杨府,碍于杨老爵爷太子太傅的身份,保持着中立。

    然后,不出所有人的意料,圣上为此大发雷霆。

    两年的时间,足够四皇子拉拢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之上,四皇子党毫不迟疑地反对太子的提议,更有甚者,不同意和亲。捷报都传了半年了,蛮族一年前踏过了鸡冠山,不足半年就被打了回去,大盛王朝没有必要委曲求全,更不用说,将皇上手心里的公主送到鸡冠山北边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