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4节 (第2/4页)
一样。寇仲和徐子陵两个小子,口头上说要争天下,可到头来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天南地北地瞎折腾,把军政大事都交给手下人,自己就没几天安心待在根据地发展实力的。哪怕最后侥幸成了些气势,也是全凭宋阀在幕后支持。如此一来,却让人如何能够放弃李阀,转而支持你们两个傻小子? 但陈胜就不同了。身为瓦岗军的大路元帅,势力之雄厚,与李阀相比绝不落下风。而经过今天这么一场大乱以后,洛阳也将落入瓦岗军控制之下,从此中原腹地尽为所有,实力之雄强,天下再无人能够与之比肩。李阀偏居关中,更是不值一提。 历史之上,有秦国扫六国、刘邦灭项羽、北周宇文家平北齐高家等例子。看起来,似乎只要得到关中,就能得天下。但实际上,这几个例子的背后,却都是关东诸国自己率先内乱,给了关中势力可乘之机。而只要关东不乱,则关中偏居贫瘠之地,实力其实绝难与富庶的关东相比。 李世民乃沙场上百战百胜的无敌统帅。假如他今日不死,得以回返关中整顿军马,和瓦岗军再决雌雄,则鹿死谁手,确实还在未定之数。但如此一来,双方大军对决,兵连祸结,无论谁胜谁负,最后也肯定要再多死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则宁道奇又于心何忍?那倒不如牺牲李世民,牺牲李阀,让瓦岗军得以尽快统一天下。对天下亿万苍生而言,这样做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李阀太原起兵,阀主李渊接受了突厥的支持,被突厥册封为可汗。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阀和郭子和、刘武周、梁师都等同样接受突厥册封的势力没有什么分别,都属于突厥走狗。宁道奇站在中原的立场上,对此是从来都颇有微词的。只不过师妃暄和了空都辩解说等到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会和突厥一刀两断,所以宁散人才暂时不多说话而已。相比之下,陈胜领导下的瓦岗军则和突厥毫无关系,清清白白,自然更能入得宁散人的法眼。 慈航静斋和净念禅院拉拢宁道奇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李阀将要修改家谱,攀扯老子为先祖,并非从此承诺三教之中,以道为先,儒佛皆在其后。可是宁道奇从来不爱老子的认真,只爱庄子的恢奇。一生追求者,乃是超脱成败得失,是非毁誉的大逍遥大自在。对于世间究竟道为先抑或儒为先,宁散人并不太看重。 兼且自汉武帝以来,主流社会就以儒术独占鳌头,佛道皆在其后。天下世家望族,文人士子,都是凭儒术传家,更以儒术治国。突然间说要改成以道家黄老之术治国,天下人心如何能平?如何能服?假如当政者一意孤行的话,无非又是一场腥风血雨罢了。宁道奇更不愿意看见这种情景出现。 宁散人不但武功高,智慧也高。灵台清明,不受尘染。妄想用名利引诱他为李阀做事出力,根本是从一开始,便已经打错了主意。看破方能放下,放下才得逍遥。故此宁道奇终于大彻大悟,打破执着,及时抽身。如此所为,证明他始终不愧为当世顶尖的大宗师,令人好生相敬。 当然,这个“令人好生相敬”,是站在陈胜——或者说瓦岗军的立场上而言。站在李世民和了空的立场上,则毫无疑问,他们只会对这种背叛的行为深感切齿痛恨。可是过于沉重的精神打击,却甚至让他们连愤怒痛恨之情也生不起来了。沮丧、绝望、失落、茫然……满满地充斥其心,霎时间,了空和李世民都是脑海内一片空白,如泥塑木偶般呆呆站在原地,动弹不得。 陈胜收回送别宁道奇的目光,转身过来,向了空和李世民瞥了一眼。随即冷笑两声,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掌中长矛,猛然如闪电般脱手飞掷,正是今天的第二次“天外飞星”!刹那之间,那种空间扭曲,寂静无声的诡异情景再现尘寰。了空陡然从迷惘失落之中惊醒过来,本能地要出手抵御——却那里还来得及? 说时迟那时快,漫天骨rou碎屑混合在殷红血雾当中喷薄飞洒,了空厉声惨叫,右半边身体被激烈回旋的长矛硬生生挖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