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章 古稀父亲要入党(长篇节选) (第15/15页)
和我母亲照顾。邓婆婆原来独居在熊家铺小学校的一间偏屋里,夜晚冷冷清清。她的眼睛瞎,但听力极好。有一次,她听到哭声,以为是我meimei病逝,拄着一根棍子,摸了近一里路,来到我家,原来是别人家两夫妻吵口发出的哭声。这事之后,我父母亲把她接进了我家,与我们一口锅里吃饭。我父亲不仅给汪家湾两百多口人解决了温饱,还给汪家湾一百多口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全县评选优秀初级合作社,我父亲领导的汪家湾名列榜首。一时间,汪家湾的名声,享誉金牛山下,春柳湖两岸,汪家湾的人,在全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论到哪个角落走亲访友,不论去哪个旮旯买进卖出,都能挺胸抬头,扬眉吐气。都能受到人们的热情接待,听到人们的由衷夸赞。 这一年,汪家湾人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幸福。而杨家老小却承受了痛苦,承受了悲哀。自从迁居汪家湾那栋新建的四缝三间、三柱三骑的木板瓦屋后,我的曾祖父曾祖母便迅速衰老。他们人虽到了汪家湾,其心,其情,却仍然留在何婆桥,留在那片种着三十多棵柑橘树的坡地上。只要不吹风下雨,只要不泥泞路滑,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双双摸到何婆桥,在老屋场上静静地坐上半天。邓顺天太爷爷请两位老人进小庙歇息,两位老人只是摇头。接着,又双双摸到种了三十多棵柑橘树的坡地里,一棵树一棵树地抚摸,直到傍晚才摸回家中。有时索性不回家,和衣躺在那栋用来看守柑橘的低矮木屋里。我父亲、我母亲轮着去接,去请,也接不来,也请不来,只好随了他们。我父母担心,这样一天复一天,一月复一月,两位老人如何消受得了。从柑橘园回家的路上,我父亲仰天叹息:两位老人受苦,都是为了我,都是为了我啊!我母亲安慰:你也不要难过。你不是为了自己图吃图穿图快活,你是听党的话,为党工作,两位老人不会怪你。这年柑橘成熟的季节,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向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要他亲手摘了三十多棵柑橘树上的柑橘,一担一担挑到何婆桥,再给两位老人在何婆桥的老屋场上搭个窝棚。我父亲明白两位老人的用意,他再忙,再累,他也挤出时间,满足了两位老人的要求。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脸上又有了笑容。那些天,我那眼睛早已失明的曾祖父坐在窝棚门里头,我那眼力尚好的曾祖母坐在窝棚门外头,给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每个路人赠送一个柑橘。曾祖母看见过路的人来了,隔老远她就举起金灿灿的柑橘,说:“杨家老屋的柑橘,请尝尝味!” 过路的人接过柑橘,向她道声谢,她脸上笑得像朵花。 曾祖母给过路人送了一个柑橘,曾祖父赶紧从窝棚里摸出一个递上。就这样,两位老人将三十多棵柑橘树产下的所有柑橘一个不剩地赠送给了过往路人,似乎完成了生命中一件大事。他俩起身,整了整身上的衣服,朝石拱桥那边小庙里的邓顺天太爷爷打了个招呼:“俺孙儿孙媳来找,请你告诉一声,俺回柑橘园里去了。” 说完,我的曾祖父曾祖母扶了拐杖,双双摸向种着三十多棵柑橘的那片坡地。 傍晚,我父母来到何婆桥,窝棚里的柑橘没有了,两位老人不见踪影,不用邓顺天太爷爷告知,也料定是去了哪里。我父母似乎有一种预感,打起飞脚,赶到柑橘园,我曾祖父曾祖母双双躺在那栋看守柑橘的低矮木屋里,生命的烈焰已经燃尽,只剩了最后的一丝火花。我父母跪在两位老人面前,泪流不止。我父亲说: “爷爷!奶奶!是我害了你们,是我对不起你们。” 我曾祖父曾祖母神志异常清醒,用微弱的声音说:“你莫讲蠢话。你是替大家做好事,俺不怪你。”停了停,两位老人又交代: “那对儿女,莫打他们,莫骂他们,日后,他们会有出息。” 说完,两位老人便闭上了眼睛,任我父母怎么呼唤,怎么喊叫,他们也不再答应。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离开这个世界时,依然是双双结伴,谁也不愿撇下谁。他们平平静静,洒洒脱脱地去另一个世界寻觅幸福,寻觅快乐。从武陵山巅射过来的阳光,照得两位老人身上一遍金灿。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我曾祖父曾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那片坡地上的三十多棵柑橘树,也统统落叶、枯黄,永远不再发芽、吐绿。我父母将它们连根挖起,一枝一桠也不让走散。待到第二年清明节这天,一起搬到我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头,一株一株地给他们烧去。那火中散发出的柑橘香味,弥漫了何婆桥,弥漫了汪家湾,弥漫了熊家铺周围的皇城港、李家湾、太子庵、雷家坡、洞阳观几个村。如今,我家乡的人们将这当成神话一样传说。 我父亲安葬了他的爷爷奶奶后,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我父亲给他的爷爷奶奶烧去30多棵柑橘树后,又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他算了算,累计起来,他总共递交了19份入党申请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