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0章 我的茶馆,我的小刀 (第2/2页)
尔基,才明白世界上有这么伟大的人物,有这么伟大的事业。我要做这样的人,我要干这样的事业。依稀是一个朗朗的秋日,我悄悄地走进县邮局,又悄悄地将一篇《县城的夜》投进了邮箱。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湖南日报》的回信,文章虽不采用,可话语暖我心窝。于是,我又写,我又投。这一年我十二岁。多么朦胧的年华,多么朦胧的选择。 同学们都去串联,我年纪小,又无盘缠,只好每日躺在床上读《青春之歌》、读《小城春秋》、读《苦菜花》、读《迎春花》,累了,就逛到街上看大字报。夜里,想家,更想到奶奶和母亲正摇动那原始的纺车,吱吱哑哑纺棉线,为我换取生活费。我的枕头湿了一片。我不能白吃干饭。 我回到那养育我的清秀的水湾,白日,和乡亲们一起拌泥巴坨,得一个女劳动力的工分;晚间,读从学校拾来的各类书籍,记大段大段的笔记。忽然,大队建立文艺宣传队,我成了其中的一员,并担当编导的重任。每月一台新节日,都出自我的“大手笔”,父母官满意,乡亲们赞扬,给我记八成劳动力的工分。于是,我又编,我又导。这一年,我十五岁。多么红火的时代,多么红火的行为。 “复课闹革命”,我被推荐上高中,学校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我当选为副队长兼编导。两年时间,共写了一百多个节目,演出也有一百多场。我有了瘾,不写,手就痒,不写心就慌。高中毕业,我回乡担任民办教师、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据官方人士透露,还是作未来的大队党支书对象培养的。身兼数职,好忙。再忙,我也没有忘记写。因为忙,接触的人和事就多,接受的信息也就多,要写的东西自然多。这段日月,我写报道,我写评沦,我写节目,我写小说、诗歌、散文。三两天一篇,简直像发了狂、着了魔。夏时蚊叮,我把腿脚藏进水桶里;冬日风咬,我把身子裹进棉被中。上天的眼睛最亮,看清了我的行为,看透了我的心,没有让我的汗水白流,县广播站采用了我一百八十篇通讯报道稿,成了全县有名的农民通讯员。县委书记白连清亲手在全县先代会上给我颁发了奖状,并要我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湖南日报》《工农兵文艺》分别刊登了我的诗《红旗赞》和评论《决定的因素是人》。文章和名字结伴变成了铅字,飞向洞庭湖平原,飞向南岳山两侧。于是,我被调到了汉寿县创作组,做一名专职戏剧创作员。这一年,我十八岁。多么灿烂的青春,多么灿烂的未来。 我看到了人生的光明,我尝到了事业的清甜。我像鼓满风儿的帆,开始在洞庭湖上远行。驶出明净的港湾,挡头而来的是风,是浪,越到湖心,风越大,浪越高,稍一不慎,就有船翻人亡的危险。这些年,我划动一叶扁舟,穿刺于风急浪涌的征途,用心血,用汗水,凝成了四百万字的作品,我尝过出书的甜,也吃尽退稿的苦,迄今奉献世人的只有八十余万字,其余还软禁在自己的抽屉里。我也曾先后六次获得创作奖,但获奖的作品就未必好,未获奖的就未必不好。 总之,想到我的茶馆,想到我的小刀,我不悲观,我不自弃。我相信自己。我虽无才气但有力气;我虽无学识,但有见识。五尺洞庭男儿,只能大浪般地进取,岂能浮萍般地败退。创作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不能凭一篇作品分高下,这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其优劣得失,往往要靠后人作出最公正的评判。作家的责任,就是真诚地为读者去写,写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一颗泪。 昨天的大树,可能是今天的朽木; 明日的幼芽,也许是后日的栋梁。 1988年秋于武汉大学枫园4舍419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