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章 社队干部大胆实践,县委书记集思广益 (第2/4页)
们种棉花。 刘进秋:生产队的田土过于分散,在群众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集中。 这时,会议室外面传来铲卵石的噪音。 余进秋说:要他们莫搞了,噪音刺耳朵,闹得听不见。 周立民说:算哒!让他们加劲搞几下。他们也有任务的,不完成拿不到工资。 公社党委秘书范孝举走出会议室,很快又回到了他的坐位上,外面铲卵石仍在进行,但噪音明显减弱了。 刘进秋:关于口粮田的处理,我们定的是干部,民办教师,都可以插口粮田。凤南大队第三生产队,200人,38户,退休干部1人,当兵3人,企事业7人,县广播站等国家职工3人,共涉及到16000斤粮食上交完不成。交粮的时候,群众算账,这14户人家这么多的上交粮,把大家吃了亏。我们统一规定,国家干部,工作人员,还有医务工作者,民办教师,都允许插口粮田。其余公社企事业人员,不给口粮田。大队党支部书记也要承包责任田,考虑到大队工作占用时间,比社员少承包百分之三十的面积。 对耕牛问题,我们还没有大面积提倡折价到户。因为耕牛折价到户后,所有权就是个人的了,他愿意让你耕,就让,他不愿意让你耕,你没有权利讲他。耕牛折价到户以后,5元一工,6元一工,付现钱,搞赊账,都有牛主说了算。所以,我主张耕牛不折价到户。 周立民:嗯!这是个问题,应该全面考虑。呃!你们几个支部书记讲讲看。 廖秀起(新正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们大队讨论,耕牛不折价到户,还是由生产队统一管理。 周立民:耕牛喂养得怎么样啊? 廖秀起:耕牛喂养还是到户。大家出稻谷,出稻草,一户专养。 熊先祥(柳林大队党支部书记):耕牛折价到户,社员们那里是通不过的。虽然大队可以规定每头牛承担哪些户的翻耕面积,但到了实施过程中,牛主与服务农户有亲有疏,跟他关系好的,放在前面翻耕,跟他关系差点的,有可能老是不安排翻耕。所以,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将耕牛变卖到组,耕牛喂养到人,这与把耕牛分配到组比较起来,加强了责任性。 刘进秋:公社的规定,原则上折价到组,饲养到户。 郭目松(先福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们大队搞的是折价到组,饲养到户。耕牛到户以后问题比较多,主要是使用方面的问题多。折价到组,联合使用。确定专人饲养和专人使用,如果耕牛因鼓胀病死亡,由饲养户赔偿,如果是其它疾病,就由组里负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刘进秋:实践证明,轮养轮用的办法不太好。 周立民:耕牛负担耕地面积少的,到户没有问题。你要喊高价,你不给我耕,我去请其它的牛。这个不要紧呢!到组的,到户的,都可以的!不规定一个办法。 余进秋:利用三匹半马力的柴油机和上海东风二型的插秧机头子,自己车个皮带轮,做一只木船,挂用牛耕田的犁、耙、蒲滚,一个小时,做得出一头牛一天的工夫。有了这些办法,不要几年,耕牛就会被淘汰。 周立民:像牛庄大队,七里营大队,就不要搞承包到户了嘛。他们现在已经实行了专业户,达到了那种水平。这东西,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适宜。 刘进秋:队屋如何处理?全社有300栋队屋,好的有三分之一,倒塌处理了的有三分之一。柳林大队的队屋,做了敬老院,把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接到队屋里来养起。我们党委是这样定的。连友大队第二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的5个社员联合起来买了一部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部收录两用机,一台三匹半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每个晚上挨家挨户放电视,有偿服务,收5元一晚。牵头这事的社员叫孔凡青,除农忙、落雨以外,他一担担儿挑起跑。白天,那台发动机帮人抽水,那是另外收费。从1980年冬天干起,赚了不少钱。5人联合体人平不少于1000元。 周立民:这个好!你们要鼓励。接着,他对着公社的其他负责同志和四位大队党支部书记问道:你们认为呢? 大家回答:当然要得。 周立民:以后可以这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