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风散,在梧溪_第238章 刚好整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8章 刚好整点 (第3/3页)

:“给有好奇心并且不信教的人一个可怕的例子及诚意的警告”,这故事旨在宣传基督教。但此书的客观效果与它的目的完全相反,因为浮士德在书中实现的种种人间欲望恰恰反对压抑了欧洲人几百年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书中浮士德与魔鬼讨论天堂地狱等科学问题,反映了教会禁止了几百年不许人们谈论科学(提倡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后,欧洲人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

    在《德国与德国人》中,托马斯·曼曾经批评歌德的《浮士德》“没有将浮士德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是浮士德传说与歌德诗剧的一个极大的错误。他必须是音乐性的,必须是音乐家。”因为“音乐具有恶魔性,它有着最严谨的规则,同时又是最混乱的,反理性的,富有魔力,是数字魔术。它是艺术中最远离现实,同时又是最富有激情,是抽象和神秘的。如果浮士德是德国精神的代表,那么他就必须是音乐性的,因为德国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抽象的和神秘的,即音乐性的。”这里,暂且不去评论托马斯·曼的批评是否中肯,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曼对歌德的批评正好是曼超越歌德的地方。因此他把《浮士德博士》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现代音乐家,通过音乐家一生创作中惨烈的生命搏斗,曼写出了“德国精神在它堕落之前的最后的伟大证明。”这也就是现代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

    结构

    《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一生》,简称《浮士德博士》。这一书名勾勒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主人公是个作曲家,即莱韦屈恩(可以把他解读为德国现代的浮士德博士)。从19世纪末(1885)活到20世纪上叶(1940年),享寿55岁。他死后,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就学,后来又一直保持联系的挚友蔡特布罗姆从1943年开始,为这位作曲家写传记,追记他的一生和经历。这位挚友在中学任教,是古语文博士,他是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实就是托马斯·曼自己。传主——这位作曲家,则隐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叶(希特勒上台发动二战并把德国带向崩溃)的德意志民族。

    4、作品影响

    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关于“恶魔性”的探寻,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生存处境、存在意义以及自我局限。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德意志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文化精英:思想家马克思、尼采,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哲学家海德格尔,社会学家韦伯,音乐家马勒以及文学家托马斯·曼、卡夫卡、穆西尔、里尔克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共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现代文化。曼与这些人的不同之点是,他面对传统文化的危机与现代文化的诞生,抱着极为复杂的态度,尤其是他经历了**上台后的德国文化,亲眼看到现代文化中许多精英的思想与文化被**所利用,所以他通过对莱维屈恩这个艺术典型的塑造,无比生动地写出了现代德意志精神文化的复杂现象:那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那种毁灭与创造并存的“恶魔性”,以及在最后的《浮士德博士悲叹之歌》里出现的双重否定,都显示了曼对当代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和他的伟大。

    5、作品简介

    托马斯·曼(1875—1955),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吕贝克一个富裕家庭。1929年,他以其形成于19世纪末、20纪初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他出版了他的另一部伟大小说《魔山》。1933年他因政治原因离开**德国。他首先流亡瑞士,然后又流亡到美国。在1938至1952年生活于美国期间,托马斯·曼完成了他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继而又一举写下了他晚年最为不朽的巨著《浮士德博士》,并于1947年出版。1952年托马斯·曼返回瑞士定居,1955年8月12日作为一代文豪的他在苏黎世逝世,享年80岁。

    ”

    封殇:“……”这浮士德博士还挺多的啊?

    不过,要整点了吧?

    封殇甩了甩有些酸痛的手,倾眼一瞟:

    ——哦,刚好七点整。

    完美,睡觉吧!

    丢开手机,彻底沉睡过去。

    其他什么的,先睡会再说吧,侧边的嘴角还挂上了一抹淡淡的笑。

    莫名的,温暖了整个偌大的房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