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2章 害怕的华灯初下 (第3/3页)
境的喜爱。读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情感,并且随着描写身临其境地想象景物,体会感情,真正实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是以上所说的多重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使《维特》一文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性,其本身也可称为“一首凄婉的叙事诗”。多重抒情方式所传达的真情实感是文章抒情性质的催化剂,使读者能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意并且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进读者与主,人公维特内心与思想上的交流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特自己来向读者倾诉他的经历,他的思索。借此读者更直接地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压抑与矛.盾。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故事的意义以及作者真实的想法。这也就真正构建起全文的抒情脉络,使整个故事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感,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大魅力。 注释: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143页. 234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杨武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0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q.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二卷)[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4]张晓晖.独白之哀歌心灵之窗口一-《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描写研究[].安徽文学,2008:3. [5]刘为.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高等函授学报,2007:6. ” 黄慧红? 没听过这个名字呀! 那可能是不怎么出名吧! 由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构成的多重抒情。 直接抒情主要在于: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和“编语式”的直抒胸臆。 而间接抒情则在于:寓情于事与寓情于景。 云起觉得挺有意思,这是进行归纳总结了,里面列举的例句也很具典型。 诗词赋,好像也很喜欢用这几种。 “云起,起来了怎么没去洗漱?” 还不待云起继续思考,奶奶云韵已坐起身穿衣服。 云起才怔怔反应过来,书堆“啪嗒”的声响挺大,估计把奶奶吵醒了。 再加上老人家本来就浅眠,定然不会再睡。 “奶奶,你醒啦?” “刚刚书不小心掉了,我捡起来就去!” 云韵揉揉眼,点点头,“下次小心点。” 云起颔首,迅速把地下的书堆整理码齐,然后放下锦纸便去洗漱。 那什么的,回来也可以研究。再不洗漱,都要迟到了。 云起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发呆了,而且一发呆,思绪必定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幸好没在上课期间,不然必定会错过老师讲述的重点知识。 云起甩甩头,把那些飘远的思绪拉回,目光看向前方。 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的横桥,她敢走神?怕是不要命了! 其实白天还好,即便云起近视,还是很容易过桥。 最令云起揪心的是下午放学回家吃晚饭,然后来学校上晚自习的这个档口: 如果她在家偷懒,看了一会中央一台的节目,就是那个测试各种“谣传知识”的节目。 恰巧遇上云起感兴趣的,她总要看一会再走。 等到那时候再出门,正当下班的高峰期,马路繁忙,又是华灯初下,各种车辆的闪光灯闪烁亦或鸣笛,云起总会搁着心跳过马路。 无论是出巷口到滨河西路对面,亦或是左拐右拐的的横桥,云起总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命丧当场。 通常,车辆还有一点远,她便会打小跑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