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第2/3页)
发展,在他看来与“永恒的空虚”完全一样;所以,他否定人生所有努力、所有追求的意义,认为人应满足现状,安心住在黑暗中及时行乐。他不理解浮士德的追求,满带着轻蔑和嘲弄来看待浮土德的努力。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直接表现,就是千方百计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引诱他“作恶”。让他放弃追求,停步不前。与浮士德订约之后,他曾有这么一段内心独白: “我要把他拖进狂放的生活,经历些吃喝玩乐,他将发呆、拘泥、惊惶失措,再把饮食在他那贪馋的唇边扬播,引起他不知餍足的yuhuo;他将哀求充饥解渴,即使不委身于恶魔,也必彻底堕落!” 果然如此,为达目的,他不遗余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乐此不疲。 而天帝的至善在这里则体现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是满足现状、沉酒于享受,还是努力向前迫求真理,追求光明呢?浮士德勇敢地接受了魔鬼的挑战,怀着火热的激情走进丰富复杂而充满生机的新生活,他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永不满足地追求着。 靡菲斯特首先以口腹之欲相诱,浮士德不屑一顾;恢复青春,追求爱情,浮士德也曾为女性的温情所陶醉,但他很快又不满足了,强烈的求知欲撞击眷他的心灵;靡菲斯特把他带到国王的宫延之中,希望荣华宝贵能让他满足.但浮士德经过政治改革的失败之后,反而因为海伦的出现又进入对古典美的追求;美的悲剧结束之后,靡菲斯特把浮士德带上一座高山,让他放眼看“万国的荣华”,叮是浮士德毫不在意.他心中想的是一件大事:“我要振作精神,大展雄图。与海斗争,将水制服!”靡菲斯特最后希望浮士德能满足于对财富、产业的占有与扩张,可浮士德憧憬的是为广大的人民建造乐园: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这是一颗多么不知疲倦的灵魂啊!作恶的魔鬼新招迭出,要让他停步不前;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引诱,刺激他走向生命历程的一个又一个新阶段,直到终因自强不息的追求而获得拯教。 为什么停滞不前就是“恶”,而探索不止就是“善”的体现呢?这是因为在歌德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克服恶的纠缠而向着善不停地进步的过程;因此,只有运动,才能发展,只有前进,才能进步。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对善的背弃,停止追求就意味着对恶的忍让与接受。所以,人类社会中,运动是第一要义;追求就是善,发展就是善,向前进就是善;只有依靠这不断的追求、探索和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进化。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浮士德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的价值,才能理解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之间的善与恶的冲突。用这样的历史观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成了人不断地克服“否定”、“虚无”和惰性而自强不息地迫求、探索的过程,就成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己、拯救自己的过程;历史成了人的创造史。这样,人就成了历史的主人。 这就是歌德在《浮士德》中所建构的善与恶的第二重冲突,也就是魔鬼的“否定的精神”与“浮士德精神”的冲突;歌德把这一冲突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是歌德善恶冲突论的世界观在他的社会历史观上的反映。 三 人类的历史,既是社会发展史,更是人自身的进化史。作为本体论的善恶冲突既具体地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体现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中,推动人性的进化;这就是《浮士德》中善与恶的第三重冲突,即浮士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