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9章 《试析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精神》 (第2/3页)
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来不断追求真理,最终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宗白华先生曾分析说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仿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浮士德》是人生的全部反映和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蒋承勇.西方文学中“人”的母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盖松梅,陈占友.康德自由思想初探[j]社会与经济信息,2002.(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卢卡契.《浮士德》研究[a]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傅守祥.启蒙精神的高度与限度——试论理性悲剧浮士德的启示意义[j]思想战线,2004.(2). [7]傅守祥.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 第五篇: “ 《试析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精神》 张美云王秀铃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他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尼采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说“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个单独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的人类生存一-这就是一位在不完全、支离破碎的芸芸众生面前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在歌德心中,浮士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是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如浮士德自己所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遭: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1)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酒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