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四十九章 那个第七代女传人 (第1/2页)
【不深入,你永远不知道那个神情隐匿,表象寡淡的女子到底经历过什么,挖掘的背后,始终有故事——祖凝!】 那是她最近一直跟访的第七代掐丝景泰蓝文化的女传人,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孕期已出三月,仪态姣好,气质温婉。 她人性子静,除了采访她的时候,她大多坐在桌前忙碌,话不多,不爱笑。 即使这样清净的性子,依旧无法阻碍她的温婉。 不止一次,祖凝想过大概只有这样性子沉稳,寂静寡淡的人才能日复一日的在这里做着文化的传承,让非遗完整保留,让文化代代相传。 而不是到了哪一代突然断档,无处可寻。 有些文化是根,是渊源,是历史的印证,是民族的脊梁。 最初,祖凝以为掐丝,和景泰蓝是两中艺术文化形式。 直到,她见到第七代掐丝景泰蓝文化的传人,柳笙,才知道原来掐丝是景泰蓝诸多技艺里最必不可缺的一种。 要想真正将这道工艺练好,最初并不是练习景泰蓝技艺,还是对花、鸟、鱼、虫一切美好景物的观察,从静态到动态,从描摹到写生。 那些一坐就是一下午的时光,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是耐力的培养。 那个女人,人如其名,她叫柳笙,笙,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笙字原就代指,“毅力惊人、稳重、踏实。” “任劳任怨、自主性强。” 可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适应性强,认命而顺命。 只有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深谙能舍才有得的道理。 常做重复的事,犯同样的错误,行事结果好坏各走极端,人生必须历经磨炼方能出头,过程艰辛。 外表坚强,内心空虚,具孤独感。 那个女人啊,表面看上去没有丝毫生气,只有说起景泰蓝工艺时,才好像被注入了灵魂,有了仙气。 当她看见她抬起头,一瞬间,原本无神无痕的目光忽然变得清浅起来,如同一道投掷水波中的石子好像忽然就掀起了层层波澜。 这份美不似刚刚那样空洞的无神。 她定睛的看了好一会。 才听见她说:“最初的景泰蓝技艺,很繁琐,却又很单调,你看这花纹上,除了牡丹、秋菊,便没了旁的技艺。” “百花齐放才是美的根源,才让美了有了魂魄,美的动人,美的倾心不是吗?” 祖凝看了眼她手上的瓶子,确实富丽有余,但显得少了些烟火气。 是一件工艺品,且是一件足够珍贵的工艺品,没了生气,好像就只是一个物件,充其量能撑面子的摆件。 祖凝没擅自开口,她从郁老那学到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贵语迟,水深流缓。 紧开口,慢开言到底有多重要。 老人说:“人力太过渺小,珍惜,珍重,敬畏每一个自己不清楚的事物到底有多重要?你会发现,未来它可能是你人生宝贵的一笔财富。” 所以她没有妄自断言,更多的做的是一个倾听者,听眼前这个人说,听她去阐述。 这么源远流长的技艺,它的辉煌和发展。 “祖小姐大概不知道,我的。”她顿了一下,眼底的神色忽然暗了暗。 半晌,颊边忽然勾着笑意,极淡,像是让前程往事,尘归尘,土归土, 女人捻尽眉心情绪,缓缓开口,细细介绍:“我的老师,她曾在花纹上做过创新。” 三言两语。 身后赋予的意义是不简单的。 创新意味着革故。 以一己之力革故,势必要受到多少冷遇和难熬的经历,不用感同身受就能感受到她的艰难。 “抱歉,我是不是说的太多?” “没有,我只是想到那她这一生注定是不顺遂,突然有些心疼你的老师,不知道我有没有那个立场?”祖凝谦逊的问。 目光一直聚焦在她的脸上,试图从她水波不惊的面上瞧出点风向。 “是啊,自然辛苦,又怎么会不辛苦呢?” “她从一开始,就选了一条极不好走的路,注定会是条不归路。” 轻轻浅浅的声音里,一开口,就带着nongnong的沧桑感。 柳笙缓缓抬头,看向前方,抽离的神情下多了那么一点不真实感。 “起初景泰蓝多的是瓶、盘、碗、灌,自从她在花纹上创新之后,花纹不再是传统样式,还增加了各式文具、灯具、茶具、筷架、名片匣、首饰盒、调味盒、电子座钟、壁挂、桌凳、屏风、奖杯等。” “真正做到将景泰蓝运用到了实际,走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为百姓的一种需要,因为有需求才会购买,如果景泰蓝技艺仅仅成为高端,时间久了,注定会消失在历史长河而不复存在。” “基于这一点,景泰蓝人也一直想将其做不同层次的推广和应用,以保持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从而让世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