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6节 (第2/6页)
面具和昭苏74团场出土的镶嵌宝石的金面具,因其独特的形式,最为外界所关注。 上个世纪初,以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大谷光瑞为首的探险队,先后三次来到新疆考察,期间他們曾在库车挖掘到一个木质面具。这个面具出土时候已经严重残损,只剩左半部的额、颊、眼、耳及耳饰等。其造形为深目、大耳、高额,是典型的西域〞胡人〞的形象。面具弧度很大,雕刻刚劲有力,耳朵刻画逼真,耳垂上缀着硕大的耳饰,眼睛的瞳孔被镂空,只留下眼白部分,眉毛粗而长,额际有道道皱纹。这是最典型的新疆出土面具的模样。 张琳告诉我们,凡是在新疆出土的面具,基本上都是按照刚刚她所说的那样,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反观我们此时得到的这幅青铜面具,不仅材质上和大多说新疆出土的面具差别甚大,因为连张琳这种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很少听说过,在西域这片区域,会出土类似于青铜类型的面具,石面具和木面具,才是两种较为主流的面具类似。 何况这面具的表情亦是非常奇怪。因为出土的大多数面具,几乎都没有表情,考古工作者也将这种面具,称之为“平”面具,意为脸上没有特殊表情的面具。可是我们所拿到的这幅面具,不仅脸上具有诡异的表情,而且根本不是类似于“胡人”的形象。 这幅青铜面具中的表情,短目、小耳、匾额。耳垂之上没有点缀有相应的耳饰。眼睛处向外凸出,不区分瞳孔或者是眼白,并且两只眼睛并不是对称,因为表情的原因,眼睛一上一下,看起来非常的痛苦。它的嘴巴紧闭上扬,眉毛细长如柳叶,虽然也不属于中原面具特点,可是想必而言,这种面具更不应该出现在新疆。张琳起初觉得,或许是沙山的附近有什么古墓,人面蜘蛛吃了墓主人,所以就留下了这种面具。但是经过张琳自己的一番推测,她也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夏夏并没有之前一样,与张琳拌嘴,而是此时向前走了几步,捡起地上的面具,面色沉重的凝神盯着面具,手轻轻地在面具眼睛的地方来回擦了几下,自言自语道:“如果是这幅青铜面具,和普通的面具比起来,最显著的区别,应该还不是那种理论上的区别。而是这幅面具的眼睛!这眼睛被制成了蛇眼!不不,是龙眼!” 第五十六章 龙眼 夏夏一直是一副自问自答的样子,我都感觉她有点走火入魔了。在说到是“龙眼”之后,夏夏表情更加的坚定,转头看向了金手佛爷,对金手佛爷问道,“最大的差别,是不是因为面具上的眼睛是一对龙眼?!” 金手佛爷微微一笑,默认了夏夏的问题。 也许是我眼拙,我实在是看不出来,青铜面具中的眼睛,怎么会长得是“龙眼”?面具中的眼睛,小而凸出,而且完全没有“神”,和我印象中炯炯有神的龙眼,简直是有天壤之别。 我极为不解的问夏夏,她是怎么看出面具上的眼睛是龙眼的? 夏夏告诉我,在人的面相之中,龙眼属于一种五官结构,五官相匹配,才能得出龙眼,并不是说单一的只观察眼睛的样子。就按这幅面具的样子来说,柳眉、豆鼻、菖嘴、顶额、这种情况下眼睛就是龙眼,而且是典型的龙眼。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五官分布,也会形成龙眼,但是夏夏也就没有再细说了。至于为什么这样的五官分布,会形成龙眼,夏夏只是说是按照人面风水来划分,更具体的事情她也不清楚。 随后夏夏继续说道,“通常在面具上,不会出现龙眼。这幅面具打磨光洁,圆目内凸,眼珠向外鼓突,细看之下能分辨出眼睛的轮廓,瞳孔处有穿孔。鼻梁非隆起,鼻翼肥大,鼻尖上翘。唇部薄而微张,留有口缝。而龙眼又是龙的象征,除了君主、王者之外,其他人是禁止做这种龙眼面具。如果其他人制作或者佩戴了这种龙眼面具,后果和穿龙袍差不多。这种面具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由君王佩戴。” 夏夏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了一下,疑惑的继续说道,“不过,通常君王佩戴的龙眼面具,都是正统的面具,非常的威严敬重。而我们现在看到青铜面具,只是具备了柳眉、豆鼻、菖嘴、顶额,这样的五官分布而已,并且面具的表情,非常的痛苦挣扎,和君王之象完全不搭边际。” 夏夏这边思考着,那边的张琳清了清嗓子说着,面具的功能并不仅仅是祭祀这么简单。就拿之前张琳所说的木质面具,当时中国面具史研究专家顾春,根据伎乐的起源及西域的古风俗认为,库车出土的木质假面具,与舞乐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它应该是西域民间面具舞蹈申使用的假面具。因为西域自古即流行假面舞蹈,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尤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