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节 (第3/4页)
执棋者也并不是他。 一路微笑着回到正院内堂,正赶上了用夕食。崔渊便在王玫身边坐下来,安安静静地享用完热腾腾的吃食。崔游、李氏自然没有出现,崔希带着崔芙娘、崔芸娘坐在三房的位置上。两个稍大一些的孩子时不时抬首看一看周围这些已经有些陌生的亲人,多少流露出些许怯意。崔芸娘毕竟年纪最幼,有乳母在身边陪着,便安安生生的。 待用过夕食,训练有素的仆婢们悄无声息地收拾内堂退下之后,崔希终于忍不住了:“祖父、祖母,我阿爷、阿娘呢?怎么不见他们前来用夕食?”崔芙娘也软声道:“是不是阿爷阿娘错过了时辰?儿替爷娘向祖父祖母赔个不是。” 崔敦、郑夫人闻声都看了他们一眼,却并没有说话。崔希这孩子瞧着心性尚可,却少了几分坦然与勇气。崔芙娘也养得与李氏极为相像,说话时软绵绵的且暗藏着机锋,很是欠缺世家贵女的天然气度。虽说孩子们都无辜,但两个半大的孩子,要掰回来确实也不容易。 小郑氏便微笑着回道:“小四郎、二娘莫要担心。你阿爷、阿娘眼下正在院子里好生歇着呢。毕竟一路风尘赶回家来,见到阿翁阿家又哭了一场,所以才因过于疲倦而有些不适。待歇过了这些时日,自然便好了。” “那孩儿便回院子里去侍疾。”崔希道。 崔芙娘也跟着行礼:“儿也有些想念阿爷阿娘了。” “不必去了。”崔敦道,皱着眉头望着这两个似有所觉的孩子,“你们阿爷阿娘不但病了,而且也犯了错,须得关在院子里好好反省些时日。你们年纪也大了,不须成日都侍奉在爷娘身边,就与他们分开罢。” 郑夫人便接道:“按家里的规矩,到了年岁的小郎君、小娘子们也该独居一院了。趁这个机会,满了七岁的,便都去挑一挑自己的院子,待会儿便搬进去。到了明天,再好好收拾一番。”说着,她便示意管事娘子们将孩子们都引下去。 崔笃、崔敏、崔慎、崔蕙娘早已经知道这条规矩,虽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突然,却也很配合地表现出了兴奋之色。崔希则大惊失色,崔芙娘更是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要阿爷阿娘!我要见阿爷阿娘!” 她的哭声让内堂中的气氛猛然沉滞下来。未待郑夫人再说什么,真定长公主轻轻地敲了敲凭几,淡淡地道:“还愣着做什么?带他们下去选院子。想哭的,便让她哭就是了。哭得累了倦了,就够了。”听得此话,管事娘子们不敢再迟疑,将挣扎着的崔芙娘半抱了出去。而崔芙娘的乳母见状,更是又惊又惧,满头热汗地跟了过去。崔笃望了崔希一眼,制止了他即将出口的阻拦。崔敏、崔慎一左一右夹带着他,向长辈们告退。崔蕙娘抿了抿唇,与崔芝娘隐晦地交换了眼色,也带着年纪尚小的崔会、崔简、崔英娘、崔韧、崔芸娘回了院子里歇息。 “二娘都已经八岁了罢。”小郑氏道,“也不算小了,怎地还又哭又闹的?” 她这话也直率地道出了教养三房几个孩子的不容易。闻言,清平郡主、李十三娘皆蹙了蹙眉。王玫心里却难免长叹:在后世,一个七周岁的孩子才不过刚入小学而已,哭闹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大唐高门世家里,十一二岁便可大婚了,七八岁的孩子通常算是半个大人,已经容不得过于失礼了。早熟如此普遍,心性不定者则更是普遍。她倒是宁愿自家孩子的童年能更长久、更单纯、更快乐一些。然而,入乡随俗,却也不可能像后世那般不知世事了。崔简如今虽然教人心疼,却也让人很放心。 “三房这几个……”崔敦略作沉吟,看了郑夫人一眼。几十载的夫妇,郑夫人自然很明白他的意思:“就交给大郎这边罢。你们是未来的宗子宗妇,教养侄儿侄女本也是应当的。身份职责所在,也很不必客气。” “若是实在不成,便教他们一家团聚也使得。”真定长公主不紧不慢地补上一句,“横竖咱们崔家也不缺这几个人。我都已经想好了,就将他们送到我汤沐邑附近的庄子里去,好吃好喝地养着。保管就算五年、十年过去,也没有人知晓。待他们当真认错了,再放出来不迟。”她被封为真定长公主,汤沐邑便在真定,即三国名将赵云赵子龙的故乡常山郡城所在。真定如今位于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