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小首辅_第10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8章 (第3/3页)

是民间刻坊所印,每逢到了乡、会试前夕,这种书总是在市面大行其道。

    薛庭儴本以为像北麓书院这种地方,是不会有这种功利性太强的书,谁曾想竟是让他在藏书楼找到了。不光找到了,且新旧都有,最新的薛庭儴看了一下刻印时间,是最近两月刻印出来的。

    至于旧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明年间。

    薛庭儴环视这座藏书楼,这座藏书楼占地面积宽广,处在北麓书院的正中心处。事实上这座藏书楼也确实担得起这个地位。

    北麓书院之所以名声在外,不光是因为拥有鲁桓卿这个士林中颇具威望的泰山北斗,不光是北麓书院在朝中的特殊的地位,还是因为北麓书院有一个享誉四海的藏书楼。

    这栋藏书楼里的藏书,无所不包无所不含,这对因战乱失传了许多珍贵典籍,尤其显得珍贵,许多人前来北麓书院求学,甚至求教,也恰恰是因为这些书。

    这才是北麓书院立世的根本,包括鲁桓卿也是这么说。

    刚来的时候,薛庭儴对这个藏书楼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欣喜感,哪怕在那梦里,他也是好书之人,可穷其一生所藏,却不足以这里的几十分之一二。而此时这种感觉更甚。

    对于四书五经制艺文章之类,他自诩虽不是手到擒来,但也不算难事。唯独后面两场,是他目前所欠缺的。

    即使是在那梦里,他在乡、会两试的表现也称不上出色,名次也只能算是中等,俱因后面两场拖了后腿。

    所以这些书对现今的薛庭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恰恰可以让他申明自己的不足处,再从前人的经验中拾遗补阙。

    当然,如饥似渴研读这些书的同时,薛庭儴也有一丝疑虑藏在心中。

    北麓书院素来以不重功名利禄而著称,整个书院里薛庭儴来之后观察了一下,虽身负功名者不少,但俱是偏学术方面的。谈起学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谈起为人处事做官治世,那些师伯师兄们说是门外汉也不为过。

    而北麓书院给人的观感也就是如此,不过是一群悉心研究学问的痴人。当然在朝为官者也有,但数量极少,虽位高却并不权重。

    说白了也就是清贵的官职,并不掌权。薛庭儴想了想,这大抵就是北麓书院一直能保持中立名声的原因所在。不是紧要位置,才能超然物外啊。

    可为何藏书楼里竟有这种书?难道真是为了无所不包的名声,所以才会连近两月印制的各种程文墨卷都备齐了?

    按下不提,时间过去的很快,转眼间离乡试也就只剩半个月不到了。

    这日,陈坚来找薛庭儴,说是林邈找他。

    两人一同去了林邈的住处,毛八斗和李大田与二人差不多是同时到的,之后林邈带着几人去了鲁桓卿的无名斋。

    此斋无名,所以就叫无名斋,乃是鲁桓卿在北麓书院的住处。

    不光是几人来了,还另有其他人,这些人都是这次乡试打算下场的。

    鲁桓卿对他们说了些话,大多都是些勉励之言。其实用白话点儿来说,就是让他们不要太看重结果,重在参与。

    一众徒子徒孙们俱是称是,行过礼之后,就退下了。

    鲁桓卿留下了林邈说话。

    不同于面对其他人,鲁桓卿在面对林邈的时候,宽和中又带着关切:“你勿要得失心太重,为师早就说过,人之所学并不是需要用外物来证明。北麓书院不同于他处,纵观举朝内外,世人无不以功名作为重中之重,为外利所困扰,殊不知……”

    这个‘殊不知’之后,只是一声长长的轻叹。

    旁人不知,林邈却是知道为何,不过他却讳莫如深。

    半晌,鲁桓卿才望向林邈道:“你且去吧。”

    “是,老师。”

    次日,以林邈为首的一众北麓书院的学生们,便离开书院,前往太原府了。

    而与此同时,薛家这边却是发生了一场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